根據投資移民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計,2024年有12萬8000名百萬富豪把旗下財富轉移陣地,超過了去年12萬人的水平。
在亞洲,這意味著爭取富人移居或設立家族辦公室的競爭白熱化。
過去,在爭取成為財富中心方面,新加坡和香港一直是瑜亮之爭。
但近年來,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經濟中心杜拜也開始成為閃耀新星,加入這場競逐。
近年來,儘管高凈值人士「錢來」新加坡,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爭議和矛盾,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類資金流入,有助於帶動新加坡的整體經濟發展。
邁向2025年,面對打算重振旗鼓的香港,以及來勢洶洶的杜拜,新加坡還有沒有機會進一步擦亮財富中心的招牌?
以下或可從三地各自的優劣勢進一步探討。
三地皆有地利之便對有意進軍東南亞市場的企業和富豪來說,基礎設施完善,制度透明的新加坡是首選跳板。
背靠中國大陸的香港也有著先天優勢,有意投資中國市場的資金會選擇香港作為中繼點;中國大陸的富豪也將香港作為資產轉移、投資海外的據點。
杜拜位處中東,和歐洲的距離相比新加坡和香港來得近,因此也更容易吸引來自歐洲的資金。
新加坡則被認為在稅制方面,吸引力不及香港和杜拜。
其中,杜拜不徵收所得稅,企業稅也極低,使其被視為全球稅制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分析師亦指出,在新加坡營商的成本相對更高,申請執照的過程較冗長。
杜拜則因崛起時日尚淺,是否能進一步威脅新加坡和香港的財富中心地位,還有待觀察。
有分析指出,杜拜目前的定位,較傾向於吸引那些把杜拜作為分散資產目的地,而非把全部主力財富投入當地的富豪。
制度透明,基礎設施完善是新加坡的優勢。
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富豪經常以新加坡作為主要的離岸金融服務中心,並將家族辦公室設置於此。
政治穩定,以及在國際上維持政治中立的特點,更是新加坡聲名在外的重要宣傳點。
富有的中國人以新加坡作為避免被中美衝突波及的避風港,台灣富豪也以類似原因在新加坡置產「買保險」。
新加坡也並非單純的金融中心,因此在投資機會方面更為多元。
投資人主要將目光投在本地的科技、生物醫藥以及應對氣候變遷的凈零技術等產業。
新加坡截至2024年8月共有1650個家族辦公室,香港截至去年底則有2700個,杜拜截至今年11月,有120個家族辦公室和800多個家族相關組織和實體。
從「客源」來看,流入新加坡的財富主要來自東南亞、北亞(包括中國大陸)、印度和澳大利亞。
香港則以北亞(中國大陸)為主;杜拜從英國、俄羅斯、印度和非洲等地吸金最多。
按各地的優勢短板來看,新加坡、香港和杜拜這三大財富中心也都有各自的市場。
包括畢馬威中國香港諮詢服務主管宋家寧在內的經濟觀察家就認為,這場財富中心之爭並不是零和遊戲。
「在亞洲擁有多種選擇,其實體現了本區域有更廣泛的財富創造和對財富服務的需求。」
看來,在追求那些富人找地方「安放」的財富的過程,新加坡、香港和杜拜既能良性競爭,也能各自安好。
把餅做大,自然也就不必為了個「財富中心」頭銜而爭得面紅耳赤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