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新加坡组屋:家、“彩票”与公共空间

2024-12-30     静姝     6036

许麟济介绍,为确保组屋政策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掌握了大量土地资源。建设方的新加坡建屋局也是政府下辖单位,有政府财政托底。这保证了组屋建成后以成本价销售给居民。

通常情况下,新加坡政府组屋的价格约是同等规模私人公寓的三分之一。例如,非核心地段的一套90平方米的组屋,售价约为四五十万新币,而同样地段的私人公寓可能要卖到120万至135万新币。

此外,新加坡施行中央公积金制度,每一位新加坡工人和雇主都会按比例将薪水的一部分存入公积金账户,这笔储蓄不仅是退休保障,也可以用来支付购房款。这帮助更多工人有能力购买政府提供的组屋。

“通过降低土地成本和中央公积金支持,大多数新加坡居民可以拥有自己的高品质住房。”许麟济说。

居民的一笔资产

每个新加坡人都手握两张住房“彩票”。

2000年初,梁家欣从中国广东来到新加坡上学,毕业后觅得良人结婚生子,就此安定下来。

作为新移民,她也受益于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在2018年和丈夫申请了一套高性价比组屋。在她看来,组屋是新加坡政府给到公民的一项福利。“每个新加坡公民,从出生那天起,就手握两张住房‘彩票’。”

梁家欣的家位于加冷地铁站附近,只需几站路就能到达新加坡中央商务区。这里是一栋高层组屋的28层,窗外视野开阔。同地段的私营公寓至少两三百万新币,是梁家欣家房屋的4-5倍。除了首付外,每月的房贷主要由公积金支付,“基本上等于不掏钱。”

多元新加坡组屋:家、“彩票”与公共空间

通过组屋政策,新移民梁家欣和丈夫购买了一套高性价比住宅。从窗户望去,视野开阔。受访者供图。

梁家欣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华人,在组屋中出生、长大。新加坡规定,每个公民只能拥有两套组屋。父母去世后,他继承了家庭原有的一套组屋,只剩下一个组屋名额。孩子出生后,老屋的空间愈发狭小。于是他们决定用掉名额,申请一套新组屋。

梁家欣回忆,当时建屋局推出了多套当季组屋,而这套房屋地段很好,刚推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选房前,购房者要先登录建屋局官网,验证公民身份信息,再付十几块新币,就可参与房屋抽签。如果抽中了,那很幸运,建屋局会发邮件通知中签人的号码。如果抽不中,抽签费不退,名额也不占用。

排名是随机的,但抽到靠前的号码可以优先选房。梁家欣夫妻当时在约300套房子里,抽到了23号,“非常幸运”。

收楼时,厨房和卫生间已预先做好了装修。梁家欣不喜欢那种整齐排列的白色小瓷砖,但限于政府规定,只能在原来地面上重铺一层。“据说是为了确保防水层稳固,业主入住后,三年内不能敲掉原有的装修。”梁家欣说。

如今,梁家欣新家的厨房和卫生间比客厅高出了约一厘米。不过,在入住新屋的巨大喜悦面前,地砖带来的小小烦恼简直不值一提。

除了最基本的住房保障外,组屋也是居民的一笔资产。

新加坡《联合早报》2024年6月3日刊文指出,组屋是给新加坡公民的一种“原始股”。即新加坡经济增长会带动房地产价格同步上涨,转售后依照市场定价的组屋也水涨船高。此外,乐龄人士可以把大组屋卖出,换成小组屋,现金盈余可以用于养老;也可以把个别房间出租,补充日常开销。

通过组屋,“最普通的拥屋者也能从中共享经济果实”。

梁家欣也提到,如果不出意外,房屋满五年后,自己也准备卖掉这套房屋。

“最近我们附近有一套同户型的旧组屋卖到了110-120万新币的价位,我们这套房龄更新,未来只会卖得更高,不会更低。”

只是,房屋涨价后,梁家欣也要以高成本再次购入新住房。她坦陈,“人总是要住房子的,贵卖也意味要贵买,所以,组屋始终还是一套福利房。毕竟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几套组屋。”

居者有其屋

“一开始就决定了,人人都应该有一个家”

回顾新加坡公共住房的起点,不得不提到63年前的那场大火。

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依然保存着那场火灾的诸多影像资料。其中,华人面孔的小男孩茫然无助地站在灾后废墟中的照片,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记载,1961年5月25日,河水山发生熊熊大火,烧毁了约16000名居民的房屋,夺走了4人的生命。这是新加坡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灾之一——报纸图片显示,“黑烟笼罩天空,遮蔽了太阳”。总共有40公顷的贫民窟被烧毁,面积约为56个足球场大小。

新加坡华人李祖民生于1948年,是新加坡的第二代移民,祖籍广东潮汕。河水山大火发生时,他正在上中学,从报章上看到火灾的消息。“那是一个居民区,有很多木质的房屋、板屋。”幸运的是,他和家人居住在后港华人区,并没有受到这场火灾波及。

1961年9月23日,李光耀出席河水山村建屋局公寓开幕仪式,宣布在河水山住宅区开放904套一房室的公共住房,供灾民租用。这场毁灭性的大火,显示了牢固、现代化住宅的必要性,标志着新加坡公共住房计划的转折点。

当时,新加坡刚刚独立不久,国家经济落后,社会分裂严重,只有约20%的人口拥有住房。李光耀意识到,要让国民安定下来并支持国家建设,必须解决住房问题。而这一思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居者有其屋”理念不谋而合。

在李光耀团队的主推下,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从1960年代开始大力推进公共住宅建设,鼓励新加坡人拥有自己的房屋。

每当新建成组屋发布时,登记购买公寓的新加坡人必须参加抽签。过去没有电脑抽签系统,采取的是现场抽签,由区域议员主持。历史影像资料中,长约数米的巨大横幅挂在建成的组屋外墙上,上面用中英文书写着,“居者有其屋”(Home Ownership For The People),景象颇为壮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