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屋是政府为民众提供住房福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新加坡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许麟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组屋的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在新加坡独立后的早期阶段,这一政策对稳定社会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认为,拥有住房不仅能为民众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还能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社会的稳定性也会大大增强。”许麟济说。
正如李光耀本人在2010年新加坡国际住屋对话会上所说,“如果他们自己住在码头,却要去保卫老板们住的大房子,这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决定了,人人都应该有一个家。每个家庭都要有他们要保卫的东西。”
新加坡建屋局会议大厅里,挂着华人书法家潘受的一幅作品。上面写着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千年前忧国忧民者的宏愿,在今天的新加坡,一定意义上得到了实现。
经过六十余年的努力,新加坡近六百万人口中,超过八成的居民拥有住宅,居住面积宽敞,室内设备齐全。2001年8月8日,李光耀在公开讲话中回顾新加坡组屋的历史。
他说,“在1960年代,拥有房屋的社会只是我眼中的一丝光芒。今天,在国庆36周年之际,它已成为现实。公共住房的成功是现代新加坡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