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擬多時的經濟特區板上釘釘,眾多本地企業也摩拳擦掌,準備搭上這波熱潮。
在有意前往當地設廠的本地企業中,食品製造業者或許是最熱衷於此的行業之一。
按照新馬兩國的設想,在互補原則下,新加坡未來的產業主力將會是較高端和附加產值更高的產業。
反之,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如食品製造業,在新加坡生產成本和土地限制等挑戰下,則有可能搭上柔新經濟特區的利好因素,到對岸柔佛設置生產線。
不過,新柔兩地的食品安全法規不同,標準有異。
更多食品製造業者將生產線從新加坡外移至柔佛,「新加坡品牌」食品無論回銷本地,或出口到其他市場,都意味著新加坡的食品供應鏈將比過去更為複雜。
相關法規,也要與時俱進,反映這一變化。
紅螞蟻注意到,在柔新經濟特區協定簽訂的好消息傳出之際,新加坡這一頭並未閒著。
本地新的食品安全和保障法案昨日(8日)在國會三讀通過。
該新法案將現行法令中,所有和食品安全與保障相關的條例整合為一個總框架。
這能確保我國食品鏈的一致性,加強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管能力。
法案的重要內容包括:
業者想去的理由不讓人意外——降低成本。
但除此以外,想走出去的理由,亦可回推至這類勞動力密集產業在新加坡面臨著土地限制,以及招工困難的挑戰。
新加坡食品廠商聯合會會長陳俊光告訴《聯合早報》,新加坡食品製造商去柔佛設廠,剛好能借柔佛在土地和人力資源上的優勢,解決上述兩大難題,同時也能有更多拓展業務的機會。
無論如何,他預計,本地食品企業把生產環節轉移到柔佛之際,較具高附加價值的環節,例如研發和品牌管理,還是會保留在新加坡。
有業者也指出,頂著「新加坡品牌」光環到柔佛設廠的食品製造業者,也應嚴格按新加坡標準進行生產,確保聲譽不受影響。
不過,在支持本地食品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如何確保新加坡近年來持續強調要提升的糧食安全韌性,將會是一項挑戰重重的權衡。
陳俊光認為,新加坡政府未來可能還需考慮應採取什麼方式,吸引本地食品製造業者把部分生產環節保留在新加坡。
此外,黃循財在總結官訪馬國的行程時,被問及新柔地鐵通車對本地零售業是否會造成影響,他對此回應稱,無論有沒有新柔地鐵,本地零售業都已面臨實體和線上購物的競爭,商家還是要適應變化,推出新的商業模式。
柔新經濟特區是機遇,但對新加坡商家而言未必是一面倒的利好因素。本地企業,尤其是處於產業鏈較下游者如何應對這波變化,將決定未來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