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市:新加坡(下)

2025-01-14     静姝     3752

民风淳朴

新加坡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然而,新加坡的百姓淳朴善良,鲜少见到怀着暴发户心态的人,节俭和勤劳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

新加坡地小人少,自然资源较为缺乏,连淡水都要依赖进口。新加坡今天的成就是全体民众用辛勤劳动换来的,如今日子虽然变好了,天然的脆弱性却无法消除,人们还是惧怕大风大浪。

国家具有危机意识,普通家庭和个人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新冠疫情期间,我给一些新加坡的朋友打电话问候,大家都在叫苦,公司经营难,面对房贷、车贷、就业、孩子升学等问题,都是“压力山大”。新加坡有很多外来移民,人口流动性大,大量的外籍劳工也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花园城市:新加坡(下)

作者在使馆接待李光耀资政(图源:《视界——亚洲篇》)

和新加坡人打交道这么多年,我还真没见过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人。生意做得很成功的人,在用餐后仍会坚持打包,连拆封的餐巾纸也一并带走,他们认为随意丢弃是浪费且不环保的做法。

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在菜市场做小生意或者开餐馆、酒吧的人都是起早贪黑地忙。而新加坡的一些服务行业根本不会引进外劳,目的就是为本地人保留饭碗。新加坡不是世外桃源,在这里,只有艰辛打拼才能过上好日子。

记忆点滴

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我和使馆的同事曾到著名女指挥家李豪家去拜年。当时她已经70多岁了,见到我们时仍然兴致高昂、礼数周全。她和家佣一起张罗了一大桌菜肴,还特意带我们欣赏了院子里的栀子花,这是她从中国引进、精心培育而成的。

花园城市:新加坡(下)

作者与女指挥家李豪女士(前排右二)合影(图源:《视界——亚洲篇》)

说到保持传统,我想起一位华人朋友。他现在已经80出头了,中年丧妻,留下4个子女,都已培养成才,也算是子孙满堂了。但他几十年来,一直在现任妻子的陪同下,在除夕夜到庙里为前妻祈祷,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他还教育子孙后代务必记住自己的根在中国。他每天开车带小孙女路过一次中国大使馆,看一眼中国国旗,告诉她他们的祖宗来自哪里。

花园城市:新加坡(下)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坐落在寸土寸金的乌节路上,其大门牌匾上的“爱我中华”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新加坡老一代国宝级诗人、书法大家潘受老先生的墨宝。

现在,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由潘受先生的弟子陈声桂先生打理,每年都会举办多项推广中华文化的活动。其中“挥春”这一项目颇受各界人士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陈声桂先生还收了一些“洋弟子”,新加坡前总统纳丹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花园城市:新加坡(下)

作者与潘受先生(中)交谈。左一为油画家刘抗先生(图源:《视界——亚洲篇》)

潘老的另一名弟子李淑芝女士也是我的朋友。我在马来西亚当大使时,她曾在吉隆坡举办了一场潘受遗墨展,目的是推进慈善事业,我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若干年后,我收到她寄来的一本《李淑芝书画集》。我读完此书才知李女士得了一场登革热,高烧不退,昏迷数日,醒来后已被截去四肢。之后,她凭着惊人的毅力,在当地慈善机构的资助下重拾画笔,用义肢继续创作,并在北京荣宝斋开了专场画展,她也因此而被人称颂为“义肢画家”。

打卡圣地

新加坡是首批被列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的国家之一,新马泰这条黄金线路确定之后,一直长盛不衰。

新加坡的确值得一去,不论是走马观花,还是深度旅游,都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风情。在闻名遐迩的圣淘沙,游客可以体验环球影城刺激的视听效果,饱览奇幻的海底世界,并在海风的吹拂下欣赏世界级的夜场灯光秀。

花园城市:新加坡(下)

新加坡滨海湾城市风光(图源:《视界——亚洲篇》)

滨海湾花园是集吃喝玩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区,也是现代化新加坡的一个缩影。

花园城市:新加坡(下)

“小印度”是新加坡的印度族群的聚集地

如果想体验异域风情,可以去一趟“小印度”,那里商店林立、音乐绕梁、美食香味扑鼻,节庆时还会举办多姿多彩的文化演出。而作为新加坡唐人街的“牛车水”,则会让游客们对数百年来南洋华人的谋生之路展开想像的翅膀。

花园城市:新加坡(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