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市:新加坡(上)

2025-01-14     静姝     4343

我在新加坡工作期间,仅听闻过一起因国会议员发言不当而引起的族群纷争事件,冲突在相关人士致歉后迅速平息。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名为“牛车水”的新加坡唐人街和“小印度”社区充满活力,具有马来风情的服饰和餐饮店遍布各地。

花园城市:新加坡(上)

新加坡的唐人街市场

在新加坡,各种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宗教节日都是全国性的节日,不同宗教的活动场所均对外开放。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下,各族居民越发能够相互理解和包容。这既是生存环境所致,也是民众响应政府号召积极配合的结果。多元文化并存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和国家活力的最大源泉。

东西方的融合

有人说,西方人看新加坡,会认为这是一个东方社会;东方人看新加坡,又会认为这是一个西方社会。新加坡脱胎于英国殖民地,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断谋求自我完善和发展。新加坡继承和借鉴了西方的政治、法律体系和公务员制度,但又基于本国国情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治国之道。

到西方国家求学是新加坡很多优秀学生的优先选择,新加坡的几所本土大学也和欧美国家保持着特殊联系。很多西方跨国公司都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

花园城市:新加坡(上)

在新加坡南部海岸,聚集了超过100家石油、石化、特种化学品等公司。

作为亚洲的航运、海运、炼油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吸纳了大量的西方管理人才。除《联合早报》外,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均以英文为媒介。欧美国家的乐团和剧团也时常到新加坡演出。

花园城市:新加坡(上)

圣诞将至,新加坡乌节路驯鹿造型的灯带随处可见。

此外,新加坡的圣诞节氛围也不亚于任何西方城市,这里本来就很西化,有大量西方人在此居住。新加坡是旅游热点城市,当地的商家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机会。新加坡的圣诞节灯饰也是别具一格,市中心的街道上,各个门店悬挂的灯饰争相斗艳、美轮美奂。

花园城市:新加坡(上)

作者出席中新论坛第十三次会议(图源:《视界——亚洲篇》)

与此同时,作为东方世界的一部分,新加坡在吸收西式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坚持着自己的传统价值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加坡曾经大力推崇儒家价值观,并对亚洲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不断发展强大,新加坡的华人乃至部分印度人和马来人学习中文的兴趣大增,到中国来学习的新加坡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长期以来,以宗乡会馆和中华总商会为代表的各类民间华人社团在传承中华文化、推进对华联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广中华文化的活动不胜枚举,有的是依靠各类基金会的赞助,有的则是由热心人士自掏腰包而促成的。

在新加坡,乐善好施者比比皆是,涉及传统文化保护的事业更是有大量有识之士鼎力相助。当地华人对春节非常重视,节日气氛浓郁,贴春联、办年货、祭祖先、除夕守岁以及赶庙会等,应有尽有。每年的农历新年,新加坡都会举办名为“春到河畔”的庆祝活动。

花园城市:新加坡(上)

新加坡华乐团

新加坡华乐团创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还在大使馆工作,我记得乐团招收了多名中国的民乐演奏家。后来我们在陪同领导人往访新加坡时,多次在国宴和不同场合欣赏过华乐团的演奏。在海外的华乐团中,新加坡华乐团水平当属一流。此外,新加坡涌现了多位华语流行歌星,如果没有这片孕育其成长的土壤,实难想像他们能够如此大放异彩。

花园城市:新加坡(上)

《雾锁南洋》剧照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雾锁南洋》等新加坡电视剧在中国风靡一时。现在,由于中国大陆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水准不断提高,海外电视作品在中国大火的情形已经反转。如今,和新加坡当地的年轻导游聊天时会发现,他们对中国的演艺明星了如指掌,互联网的发展也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造就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新加坡。

出处 | 《视界——亚洲篇》(2023年7月出版)

本文作者 | 胡正跃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