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馬國《馬來郵報》及馬新社報道,登州馬江縣(Marang)的居民發現,當地魯慕達海灘(Pantai Rhu Muda)有數百隻僧帽水母,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UMT)科學與海洋環境學院高級講師羅斯瓦蒂·穆罕默德·阿敏(Roswati Md Amin)指出,這類水母的觸手上含有毒刺細胞,既能捕捉獵物,也是其防禦機制。
她提醒,民眾不要觸碰它們,包括已經死亡的水母,因為它們可能帶來嚴重的危害。
她表示,這些物種屬於海洋水螅綱生物(Marine Hydrozoan Group),其半透明的藍紫色或粉紅色外觀容易識別。
她說:「這類物種常見於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而在去年11月,我們就靠近登嘉樓大學的瓜拉尼魯斯(Kuala Nerus)海灘發現了這種水母。」
她指出,這些群居生物不會游泳,而是利用類似浮標的觸手來漂浮,觸手長度一般介於兩厘米至十厘米。
她說,僧帽水母的移動依賴海流和風力。根據研究,風力的強度和方向會影響它們出現在海岸的機率。
羅斯瓦蒂促請相關部門,在遊客常去的海灘區域加強監督,以保護障公眾安全,尤其這類外形獨特的海洋生物容易吸引兒童,他們會因為看到這些水母而感到興奮。
她說:「我也建議漁民多加小心,因為這些水母很容易被漁網捕獲。」
據報道,40歲的魯慕達海邊居民莫哈末·卡瑪魯扎曼·蘇隆(Mohd Kamaruzaman Sulong)的住所非常靠近海邊,他上星期六(11日)從住家廚房望向海邊時,清楚看到有數百隻僧帽水母在海面上漂浮。
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在魯慕達海灘發現這些水母。我認得它們,因為以前在海上捕魚時曾見過。
「昨晚海浪很大,潮水很高,可能導致這些水母被衝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