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貨不香嗎,中國貨大行其道為何讓東南亞各國如此矛盾?

2025-01-15

能買便宜貨,不該是好事嗎?

直覺上來說,當然是好事沒錯。

然而,若從國外進口的便宜商品,可能負面影響到本國相關產業,引發倒閉和失業潮,進而衝擊整體經濟,那便是另一回事了。

這正是目前東南亞各國所擔心的問題。

數據顯示,總人口高達6億7500萬的東協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且增速高於平均。

2024年12月,中國對東協出口同比增長18.9%,相較之下,同時期的整體出口同比增長率為10.7%。

中國在2024年12月對東協出口的增速,也比前一個月加快四個百分點。

愈來愈多聲音指出,這可能是中國的產能過剩作祟,使大量在北京當局補貼下製造的商品,以低於生產價格的售價出口至本區域。

歐美需求減弱,東南亞成為重要市場所謂的產能過剩,指的是實際生產力超過市場需求。

近年來,中國北京和各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特定產業發展,其中尤以「新三樣」:電動車、光伏產品(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最受青睞。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因房地產危機受挫,原本因政府支持而獲得大量投資,且產能大幅攀升的產業面臨了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國內消費疲軟,賣不出去的貨,終究得找尋其他買家。廠商因此另闢蹊徑,以低於市場水平的價格,將商品出口至國外市場。

在房地產危機和疫情封鎖政策衝擊下,中國經濟陷入困境。(路透社)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指控,獲得補貼的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傾銷至國外市場,扭曲了全球價格。

據美國智庫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SIS)統計,中國約有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投入了產業補貼,是美國、巴西、德國和日本的10倍。

無論如何,在中西關係持續惡化,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下,歐美國家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需求已減弱。

地理上臨近的東南亞繼而成為中國製造商出口商品的對象。

太陽能電板是中國出口商品的主力之一。(路透社)消費者的福音,製造商的夢魘?對消費者而言,短期內,他們能享受到來自中國,便宜且性價比高的商品。

一些中國力推的產業,如電動車憑藉價廉物美的優勢,在東南亞各國大行其道。

例如,2023年,中國電動車就占了泰國市場近八成。

但另一邊廂,來勢洶洶的中國貨,也導致許多在地廠商不敵價格攻勢,紛紛倒閉。

據估計,印尼紡織、服裝和鞋子製造產業在中國進口商品的衝擊下,過去一年有超過5萬人失業,泰國製造業據報道也裁掉了5萬個工作崗位。

如今,隨著主張對中國商品課徵重稅的特朗普即將就任美國總統,外界預計,中國製造商將把更多貨「傾倒至」東南亞市場。

長遠來看,即使消費者暫時能享受到來自中國的便宜貨,但時間一長,這類商品的傾銷可能對本國產業造成衝擊,造成失業等問題,整體經濟環境惡化的苦果,終究得由所有人一起承擔。

在國內需求疲軟下,出口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路透社)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額占了總出口額的近17%。

面對中國貨可能對本國商家的衝擊,部分東南亞國家已開始採取反制措施。

越南去年12月在經過15個月反傾銷調查後宣布,對原產於中國的風塔徵收97%的反傾銷稅。

該國也將針對中國鋁製品的關稅延長五年,稅率範圍從2.85%到35.58%不等。

泰國則把包括鋼鐵和家具在內的58種產品,列為反規避關稅的目標,另外也建議對中國的熱軋鋼徵收30.9%關稅。

在印尼,當地貿易部長去年7月也指出,印尼政府考慮對各種中國商品,包括紡織品、陶瓷等徵收高達200%關稅,以保護本國產業。

不少分析認為,面對中國產能過剩可能對本區域造成的負面衝擊,東協各國應「協力作戰」,集體作出回應。

這包括採取一些相對平衡的做法,例如說服更多中國公司到東南亞投資設廠,而非直接出口到本區域。

如此一來,這或許能為東南亞各國帶來更先進的技術,並在當地製造就業機會。

否則,各自為政,便有可能被中國的廉價進口商品各個擊破。

無論如何,東協各國在政治上的差異,以及個別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程度,使這樣的願景挑戰不小,道阻且長。


相关文章

  • 泰國父母自製家庭色情片 九子女全下海最小十歲
  • 新山無國籍老婦冠病惡化 醫院拒收 家屬求助無門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
  • 羅厘遇車禍九警員亡 警區主任親自申請延扣司機
  • 賭窩藏在森林中 馬國警方出動無人機捕124人
  • 雅加達公務員每周三必須搭公共運輸 否則無法升職
  • 泰警曼谷港口繳獲238噸非法進口電子垃圾
  • 翻牆撬門即得手,公寓保安如虛設 新加坡人成了竊賊眼中的軟柿子?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