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非誇大其詞。
購買人參或海參這類單價昂貴的藥材和食材,確實可能出現這種「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現象。
那裡的工作人員會定期檢查海味乾貨行、藥材店、肉乾店、金鋪、巴剎、超級市場、迷你市場,麻辣香鍋店、工廠、製造商,以及油站等商家使用的秤。
這個監管部門就是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屬下的度量衡辦公室(Weights and Measures Office)。
該辦公室的其中一個職責就是檢查本地商家是否有在使用未經驗證的商用稱量儀器,或者儀器的「準確標籤」是否已經過期。
據悉,新加坡的商用稱量儀器約有4萬個。商家們每年都必須將秤拿去檢查校對一次,有些良心商家甚至會每三、四個月就去檢查校對一次。
新加坡什麼都管,連偷吃秤頭也管?你沒看錯。
在新加坡,商家使用的秤是受到管制的。
所有商用稱量儀器必須每年接受當局的驗證,驗證後貼上列明驗證日期的「準確標籤」(如下),以證明儀器精準,沒有被沒動過手腳。這個驗證的有效期為一年。
度量衡辦公室說,他們每年都會在全國範圍內進行1200次突擊抽查(常規檢查和舉報),實體店面和線上商店都會被抽查。另外,當局每年也會對新加坡的所有超市,包括連鎖超市的秤進行2400次檢查。
牴觸度量衡法令者,可被判罰款不超過5000新元,或坐牢不超過三個月,或兩者兼施。
當局沒說的潛台詞就是:
安啦,在新加坡購物不需要擔心被偷吃秤頭,因為大部分商用稱量儀器都是合格的,而且多數本地商家都是老實人。
有些時候,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導致重量出現波動,例如周邊環境有快速轉動的電風扇,或者剛好有東西不小心觸碰或壓秤,都會影響其精準度、增加重量。
偷吃秤頭的行業變變變度量衡辦公室說,他們在2024年首10個月共查出超過300起違規案例,高於2023年全年的近230起。
違規案例增加,是因為當局加強了對廢金屬和回收行業的檢查。他們當中有一些使用被動過手腳的秤,有一些則在儀器上安裝外部設備,來改變顯示器上的重量導致讀數不准。這些公司最後都被罰款,秤被沒收。
有趣的是,上世紀80、90年代,在新加坡偷吃秤頭的商家,多數是巴剎攤位(以賣榴槤和龍眼的水果攤販,還有海鮮攤販為主)和售賣活海鮮的餐飲業者。
如今,廢金屬和回收行業成了當局最關注的「高風險」偷吃秤頭行業。
長輩的手就是最準的秤紅螞蟻在農曆新年期間陪父母去購買海味乾貨時,注意到商家一般在稱重前,都會先將秤歸零,然後將顯示屏轉給顧客看,證明沒有作假。
稱完後,現場很多年長顧客都會習慣性將物品拿在手上掂一掂,有時候還會要求再秤一秤,才滿意付錢離去。
在中國,買東西「斤斤計較」是常見的現象。最讓紅螞蟻驚訝的是,連雞蛋也是按斤售賣的,而不是按個數。
在一個凡事都必須「斤斤計較」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不會變得更斤斤計較?
在新加坡,這種小至度量衡當局也「斤斤計較」的做法,倒是保證了透明公平避免顧客吃虧,可圈可點。
一個社會之所以能住得舒心,是因為無須處處提防你欺我詐、時刻提心弔膽。
在獅城,女子可以放心走夜路、東西擱在小販中心一段時間無人順手牽羊、買東西不必擔心被商家「吃秤頭」,更無須大費周章討價還價。
這樣的社會縱然在很多人眼中相當無趣、缺乏彈性、不可變通,卻少了猜忌,多了信任,勝在各方面比較公平,較少人吃虧。
雖然蛇年提醒大家應有蛇的敏感度,凡事靈活一些。但在待人接物、大是大非上,心中那把秤還是最好不偏不倚「斤斤計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