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發展情況
在新加坡發布的《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將綠色經濟作為藍圖的五大支柱之一,綠色經濟發展將成為新加坡經濟新的增長點,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對產業進行綠色改造,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綠色發展藍圖由教育部、國家發展部、永續發展與環境部、貿工部和交通部五個政府部門聯合主導,各自負責經濟、環境、能源、地理等方面有關工作。
綠色能源
太陽能在新加坡的使用在最近幾年取得長足的進展,尤其是公共項目。目前,超過一半的組屋頂層已裝置或正在裝置太陽能板。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提高至70%。此外,公用事業局正在登格蓄水池鋪設大型浮動太陽能光伏系統,為其污水處理廠提供電力。這個系統在2021年投入運作。為了克服土地的限制,新加坡在蓄水池上鋪設浮動太陽能系統。
綠色建築
新加坡處於綠色建築發展的前沿,2005年推出的「綠色建築標準計劃」(Green Mark Scheme)是第一個專門為熱帶氣候而設的綠色建築評級系統,其他東協國家也廣泛採用。新加坡也是制定強制性建築環境標準的先驅。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43%的建築獲得了綠色標誌認證。新加坡政府設定目標,到2030年將綠色建築的比例提高到80%。
綠色交通
2020年第一季度起,新加坡有60輛電動巴士開始逐步投入服務,預計每年將能減少約78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約1700輛汽車年均排放量。2022年新註冊的純電動車共計3225輛,占新車總量的11.8%,相較2021年全年註冊的1740輛純電動車占新車總量之3.8%,有顯著提升;若加上混合動力車,2022年環保車占總註冊量超過半數,占比約50.16%,首次超越傳統的汽油或柴油驅動車。
綠色金融
2020年10月13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將聯手中國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滙豐銀行等9個創始合作夥伴建立新加坡綠色金融中心。2021年,新加坡政府和金融業合作推出綠色貿易融資標準,2022年又出台綠色債券框架,發行首個政府綠色債券。新加坡計劃在2030年前發行總額高達350億新加坡元的綠色債券,資助公共領域的綠色基礎設施項目。
應對氣候變化
新加坡一直是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積極參與者。1997年批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06年加入《京都議定書》,2014年進一步批准《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2016年4月22日簽署《巴黎協定》,2016年9月21日正式批准。
2012年3月,新加坡作為觀察員城市加入C40城市氣候領導小組,與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柯林頓氣候倡議和世界資源研究所等多個國際組織合作,開展推動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行動倡議。
綠色經濟發展規劃
新加坡是前20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呈長期減排發展策略的國家之一。政府承諾新加坡溫室氣體排放量會在2030年左右達到每年6500萬噸的頂峰水平,目標是到2050年從頂峰水平減半,並爭取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零排放。
自然之城
到2030年,新加坡將增加50%(約200公頃)的土地用於自然公園,每戶家庭步行10分鐘以內即可抵達。種植100萬棵樹木,可吸收78,000噸二氧化碳。
能源更替
到2025年,太陽能裝機量將增加四倍,到2030年,達到至少2吉瓦峰值,可為超過35萬個家庭提供一年電力。通過電力進口和氫能源發展綠色能源。到2021年,所有水廠都將使用太陽能供電。
到2030年,將組屋城鎮的能源消耗減少15%。把綠色建築比例提高到80%。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到2030年所有新註冊的汽車都採用清潔能源車型。增加充電站的數目,最遲在2030年,將原本建設2.8萬個充電站的目標增至6萬個。
可持續生活
到2026年,將送往垃圾填埋場的廢物垃圾量減少2成,到2030年減少3成。2030年,將自行車道路網絡從460公里擴大到約1320公里,出行使用公共運輸比率從64%提升到75%,將學校的凈碳排放減少三分之二,部分學校率先實現碳中和。
綠色經濟
推出新的「企業可持續發展計劃」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擁抱可持續發展。建成領先的碳交易和服務中心。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成為亞洲和全球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利用《2025年研究、創新和企業計劃》(RIE2025)促進本土創新等。
堅韌未來
為應對海平面上升,通過建設物理防禦設施,保護市區、東海岸、林厝崗、雙溪加都和裕廊島周圍的海岸線。繼續實施「食品30·30願景」,即到2030年,通過本地生產食物滿足居民30%的營養需求。
與發展綠色經濟相關的政策
和法規
2019年,新加坡推出了《綠色金融行動計劃》,由4個核心支柱構成:第一是要建立金融業抵禦環境風險的能力,第二是要發展綠色的金融產品和解決方案,第三是要利用技術來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第四是要構建綠色金融人才體系和基礎設施。
新加坡自2005年開啟了《綠色建築計劃》建設局(BCA)推出了綠色建築標準認證(Green Mark),這一認證涵蓋綠色建築的5大指標:節能、節水、環保、室內環境質量,以及其他綠色特徵與創新。依據指標認證評價的高低程度,Green Mark將建築評級劃分為:認證級、黃金級、超金級和白金級。為了推廣這一綠色標準,新加坡政府要求政府部門帶頭,確保超過5000平方米的新建公共部門建築物必須達到綠色標誌白金評級;在出售土地時,要求新建工程項目必須達到白金級和超金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中國與新加坡開展綠色投資
情況
綠色金融網絡
2017年底,中國人民銀行與法國央行、荷蘭央行、德國央行、瑞典金融監管局、英格蘭銀行、墨西哥央行、新加坡金管局等8家機構共同成立了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以強化金融體系風險管理,動員資本進行綠色低碳投資,促進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
自成立以來,NGFS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已成為全球綠色金融政策討論的重要平台之一,涵蓋主要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大國的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截至2020年12月14日,NGFS共有83家成員和13家觀察員。美聯儲於2020年12月15日宣布正式加入NGFS。
綠色金融工作小組
2023年4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中國人民銀行(PBC)成立「中國—新加坡綠色金融工作小組」,在綠色和轉型金融方面深化新中雙邊合作,方便公司部門協力更好地應付亞洲向低碳未來轉型的需求。
水上光伏項目
2020年5月22日,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SEPEC)與新加坡勝科水上太陽能公司簽訂了新加坡登加蓄水池60兆瓦水上光伏項目EPC總承包合同,合同總金額約4900萬新元。
環保發電廠
2005年,新加坡決定在裕廊島建設新的化學工業園區。為園區配套建設一個既成本低又環保的發電廠成為難題。華能大士能源提出採用循環流化床鍋爐結合煤與生物質混燒的方案,以同時實現降低發電成本和滿足現行環保要求的雙重目標。
綠色建築項目
2019年9月,中冶置業(新加坡)有限公司中標「柏南華庭」項目。在該項目中,中冶秉持打造「城市中的森林」的設計理念,致力於建設一個環境舒適、資源友好的綠色建築。在資源利用方面,使用環保可再生材料進行建造,配合有效的用水及能源的監測系統,將建造施工以及後期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能耗和對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