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氣氛僵硬嚴肅的會議上,客戶方高管負責人姍姍來遲,也許是因什麼突發事故而誤了時間,導致二十幾人在會議室苦等了整整四個多小時。當事人出現時,非但沒有任何解釋或歉意的表態,還不講理地將怒氣發泄在會議桌上:
「你們是一群豬嗎!?不明白你們是怎麼辦事的!為什麼所有的人選,頭髮都一個模樣!都由左邊梳向右邊!!!」(稍作解釋:這是一個選角會議,客戶付錢要聘請一個品牌形象代表,我所在的公司受委託負責提供人選,所以我們算是提供服務的供應商)。
客戶話止,高椅背會議椅子一擰轉,背向著整個會議室,空氣瞬間凝固!寬敞的會議室頓時落針有聲、畫面定格。
小客戶們驚慌失措無從應對老闆的激烈反應;供應商團隊更啞口無言。誰能想到被挑戰的,竟會是像髮型這種無關痛癢的小地方。
「哎呦呦呦呀X總,你你你這、這問題分明是在為難我這個沒有頭髮的嘛!!!」
聲音響亮猶如跨越時空的一道雷射!回答來自供應商老總,他老人家六十來歲,是我尊敬的前輩;智慧逼走了三千煩惱絲,少年時已光頭。他打破僵局的自嘲,立即引來嚴肅客戶無法抗拒的笑聲,氣氛頓時由恐怖片情節轉換成喜劇片橋段。
語言是溝通;說話是藝術。我暗地裡叫絕。
聽懂 不一定體會含義
有個朋友說要辭去在日本的工作,原因是不喜歡「讀空氣」!
確實,有些時候可以聽得懂的語言,並不一定真能體會其背後的含義。有些人喜歡直來直往的溝通方式,覺得那樣更親切真誠;有些卻認為說話方式能體現一個人修養與禮儀,含蓄委婉是王道;更有人可以把話當雜技來耍,幽默、諷刺皆可,平鋪直敘就缺乏個性了!英國人就愛把「With a great sense of humor!」當成一個人的高格局。
工作上認識了一位日籍朋友,定居新加坡已有整十個年頭;她出生成長於東京外環的一座城市,後來到墨西哥完成大學教育;分別在東京、上海、新加坡都上過班。和她聊天,一般會用參雜著Singlish的簡單會話英語,話題更常會聊到大家生活習俗上的差異。記得我們就曾為「Read between the lines」這句話,有一段費盡口舌的討論。我常說,日本的小孩比較懂禮貌,她卻說本地小孩能比較自信地表達意見。作為一位有兩個小孩在本地念書的媽媽,這是她禮貌上的措詞、還是親身的洞察?絕對有可能兩者皆是。
在中國大陸也常會聽到北方人與南方人的典型化差異論:北方人說話耿直,絕不拐彎抹角,三兩句不合拍,抓起板凳就甩過去,但兩杯下肚又是「哥們」啦;南方人較不容易被讀透、罵架聲音大,但通常再怎麼意見分歧,都不會動手。
德文VS中文 兩個極端
一位在德國柏林定居的親戚,職業是翻譯員,常需要幫出事的中國移民在法院上當翻譯。她說德文與中文是兩個極端語系:德文講究精準度,中文則重意境。前者是工筆畫,後者是寫意畫?是以書為骨、以詩為魂的分別?她說她愛看偵探小說,但只愛德國作家寫的偵探小說。
一樣米養出百樣人,才有世界的精彩,才有人間的百態。
有人看重利益,有人重視情感;有人要轟轟烈烈,有人甘心平平淡淡。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應該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認知與選擇;明天的生活取決於今天的選擇。可以把成功當經驗、失敗當教誨,豁達一生嗎?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