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21小时前     于晏     6843

日常生活: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晒床垫。由张优远于2013年拍摄。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梦想:

在新加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住在公租组屋的人们期盼搬出去。他们告诉我,他们尝试在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CPF)的账户中积累资金,并且去建屋发展局排队。

他们谈到等待和渴望。他们的梦想不过分: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社区里成长,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他们的梦想也跟忧虑有关: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所才能拥有安全感,因为他们如果发生了什么意外(例如突然早逝),他们的家人不会因此无家可归。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他们想要搬出去的愿望反映一些关于公租组屋的生活现状。虽然他们指出他们喜爱社区的某些方面――离购物市场或地铁站很近、互帮互助的友爱邻里――但很明显,一间公租组屋并不是他们想要长期居住的地方。

“停滞不前”――我在之前的论述中所提及的状态――对他们而言是不可取的,我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点。与那些在新加坡拥有自己的房子并希望在家中居住一生的人不同,住在公租组屋的人们迫切地希望搬出去。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去了解,是什么导致建屋发展局的公租组屋和社区成为不被人们喜爱的地方。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新加坡组屋的分布与形态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的公租组屋通常位于常规社区内部,而非单独划分为独立的社区。较旧的公租组屋往往是由三到五栋相连的楼组成的,而较新的则是“常规”业主自住房中的单个楼的形式。

在较旧的社区里,尤其能感到组屋作为租赁屋的气息。虽然这对路人来说并不明显,但对于住在这一片的居民来说,他们非常熟悉哪一个片区是租赁屋。业主自住社区与公租组屋之间有时会存在紧张关系,尤其是当关联到游乐场、开放式球场等公共空间的使用时。

如果没有特别关注,很难立即看出一栋公寓楼主要或者全部由租住单元构成。但是一旦人们开始注意,在街道上就可以观察到一些线索。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新加坡组屋的

大门与密度

首先是大门。查看门与门之间的空间是一种分辨租赁屋的方式。租赁屋是一室或两室的公租组屋。这意味着它们要么没有独立的卧室,要么只有一间卧室。一室的公租组屋有一个客厅、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大概35平方米,没有独立的卧室。两室的公租组屋有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卧室,大约45平方米。

相比之下,组屋的四室户型――新加坡典型的住房类型,差不多是90平方米,是它的两倍左右。因此,每一个公租组屋都相对较窄,门也很近。看看公租组屋街区的外墙,人们会被住房单元如此高的密度所震撼。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高密度的建筑是居民之间一些紧张关系的根源。当我问及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社区时,很多人都会以“还行”开头。但当我们聊得更多之后,我听到了他们在高密度建筑中共同生活的困难。他们抱怨公共区域很脏;如果他们住在公用垃圾桶附近,家里就会有大量的蟑螂和蚂蚁。

在一些房子里,臭虫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威胁,任何一个家庭都无法摆脱,因为它们会在不同房间里蔓延。比起我自己所在的社区,我在这里看到了更多的邻里互助,但同时他们也告诉我,出于对流言的恐惧,他们也很谨慎,避免和邻居“接触太多”――过于近的距离使得互相监视变得更加容易――有意或无意,人们不想为自己和家人吸引太多注意或造成尴尬。

尤其是单身母亲,她们的社交接触尤为谨慎,因为她们“不想有流言蜚语”。这些事情并非为公租组屋所独有,但这种高密度社区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