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新加坡组屋的特征:
气味
公租组屋的第二个特征是气味。我去过的许多租赁屋,尤其是在旧的社区中,都有着明显的不令人愉快的气味。很难描述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气味,但这一定程度上是房屋之间过于拥挤的高密度造成的结果。与这些气味相伴的,是公共区域满是垃圾的景象――废弃的床垫和家具以及楼梯间的猫尿。房屋空间有限,意味着人们需要在走廊里晾晒衣服、床垫和家具,这些潮湿的纺织品也会增加味道。人们会逐渐习惯这些气味,但对它的感知不会完全消失。
当我最初开始田野调查时,气味是在公租组屋中最显著的体验之一:当我闻到这些气味的时候,我的大脑会立刻切换到田野调查模式;我如果几周没来,只要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把我带回到跟这个空间和工作相关的记忆和感觉中。走楼梯的时候,尤其是当那里有猫尿味的时候,我会如同过去一样屏住呼吸快速走过。
我不认为垃圾/气味的出现,是因为公租组屋的住户原本就不能照顾好他们的环境。在新加坡,有非常多产生了大量垃圾的高密度社区。其他社区能够保持干净的原因是有许多工人做了清洁工作。
关于气味,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走进这些有气味的家中是在走进一个独特的、与新加坡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空间。不论是否有意为之,一个公租组屋住户回家的时候,她或者他都进入了一个不仅视觉上具有标志性,而且以其他相当原始的生理感知(嗅觉)加以标记的空间。
新加坡组屋:安全
我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没有感到不安全。诚然,我一开始相当谨慎。回想起来,这是因为我对低收入社区抱持了太多负面的偏见。不公平的偏见在经历事实和复杂体验后会逐渐退让、调整。当我遇见进过监狱或者触犯过法律的人之后,他们在我眼中不再是平面讽刺漫画里的角色,而是真实立体的人。
除了我原本对低收入人群先入为主的偏见,公共租赁住房社区还有第三个特征――警察的出现(无论是实际在场,还是象征意义上的存在),也加剧了不安全、危险的感觉,以及低信任度和被监视的氛围。与非租住社区相比,一个人在租住社区里会更频繁地看见警车和警察。
居民还告诉我,周围总是有警察和缉毒人员。租住社区中的告示牌和海报也持续提醒人们潜在的危险,以及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严重问题。
警察和这些告示牌、海报在公租组屋社区的存在程度高于其他社区,可能有经验上合理的理由。也许比起其他社区,这里有更多事件需要警察的关注(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警察的存在,一些轻微的违规行为在这里也比在其他社区更容易被发现)。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得不怀疑,当一个社区中的大部分人口是守法公民时,是否有必要制造这种明显的紧张和不安全感。更尖锐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每日见到的各种标识、海报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并在实质上使我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和习惯,那么当人们只能得到自己周遭是各类犯罪和问题的信息时,他们会得到什么暗示?尤其是对于在这些社区中长大的孩子而言,被这些提示他们不要这样或那样做的信息所包围,究竟会产生什么效果?
这一点在我陪同来自英国的访客路过“普通”社区的时候击中了我。其中一位访客兴高采烈地说,这里到处都是令人振奋的标语。我笑着说:“对,在新加坡有很多关于‘美德’的呼吁。”她赞叹道:“对,美德。”
那时我已经开始拍摄公租组屋社区的照片,注意到了社区内的这些标识中蕴含的强烈负面意味。她的观察立刻让我留意到租住社区和自有社区之间的差异:一边是不要(借高利贷);另一边是要(爬楼梯以保持健康!)。一方面是一张威胁性的图片;另一方面是一张状态良好的图片。住在自有社区的居民有时同样也会在电梯门上看到高利贷海报,因此这些海报并不仅针对租住社区的居民。然而,在我三年的田野工作中,当我在租住社区等待电梯时,我无法回忆起除了“1800-X-AH-LONG”之外的海报。在这些社区中,海报和这位来自英国的朋友观察到的令人振奋的“美德呼吁”毫无关联。
想像一个每天从学校回来搭这种电梯的小孩,想像你自己是这个小孩,在这个低收入的租赁组屋中长大意味着每一天都要沉浸在这种被负面信息包围的环境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