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新加坡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在民情聯繫組(REACH)40周年慶典上致辭,並表示 政府希望與 新加坡 人建立更牢固的夥伴關係。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英文翻譯整理:
各位內閣同僚、國會議員,
民情聯繫組的合作夥伴、朋友及全體同仁:
下午好!很高興在這個美好的場地與各位共同慶祝民情聯繫組(REACH)成立40周年。祝賀所有人迎來這一里程碑!
回顧成就
民情聯繫組(REACH)的故事始於1985年,時任副總理吳作棟提出設立「民意反饋組」,以加強政府與民眾的溝通。
初期,反饋組成員需走上街頭收集意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拓展渠道,通過線上平台便捷觸達公眾。
儘管反饋組不直接制定政策,但其工作影響了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等多項政策檢討,奠定了新加坡「包容協商」的決策基調。
大約20年後的2006年,在李顯龍總理推動下,反饋組進行了重組和重新命名,更名為「民情聯繫組」(REACH),即 「聯繫每個人,讓公民積極參與」(Reaching Everyone for Active Citizenry @ Home)。我認為 REACH 更容易讓人記住。
「民情聯繫組」(REACH)率先使用數字平台來吸引新加坡人參與其中。
它利用社交媒體、實時網絡聊天、WhatsApp群組快速收集民意,這些聊天群組在新冠疫情應對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後疫情時代,民情聯繫組(REACH)持續創新,並擴大與公民團體的合作,為低收入家庭、刑滿釋放人員、殘障人士和問題青年等不同群體發聲。
如今,民情聯繫組(REACH)既是公共服務體系中公眾參與的標杆,也是新加坡人心中促進社會對話的橋樑。
在此,我向民情聯繫組(REACH)歷任及現任職員致敬,也感謝所有合作夥伴的貢獻!你們的貢獻帶來了真正的改變。感謝大家和我們一起走過這段旅程!
深化政府與民眾協作
REACH的演變體現了政府深化公眾參與、強化社會夥伴關係的決心。
我早年任職公務員時便見證這一進程。
1997年,我開始工作,是貿工部(MTI)團隊的一員,為新加坡經濟競爭力委員會提供支持。2001年成立了經濟檢討委員會(Economic Review Committee ),我也參與了這項工作。
這兩個委員會匯聚了政府官員、商界領袖、學者和不同行業的私營部門專家。
我看到了激烈的辯論和討論,這些辯論和討論有助於加強我們的經濟戰略,有助於取得更好的成果。
事實上,在過去二十年里,我們的公眾參與工作在規模和範圍上都有所擴大。
在經濟檢討委員會(ERC)中,也許有幾百人參與了主要委員會以及許多小組委員會和工作小組的工作。
2013年,我們舉辦了 「我們的新加坡對話會」(Our Singapore Conversation),當時有近5萬名新加坡人參加了對話。
在最近的 「新加坡攜手前進 」(Forward Singapore)活動中,我們更進一步,吸引了20多萬新加坡人參與,為我們的未來制定新的契約。
但是,這不僅僅是參與範圍更廣、參與人數更多的問題。因為我們傾聽你們的聲音,傾聽每一個反饋。在過去一、兩年裡,你們的建議直接影響了主要政策的改變,並幫助制定了 「新加坡攜手前進 」(Forward Singapore)計劃。
例如,我們推出了靈活工作制的新準則。
我們推出了額外的父母共用產假計劃(additional shared parental leave)。
我們為壯年人士(young seniors)推出了共同前進配套(Majulah package)一攬子計劃,幫助他們增加退休儲蓄。
我們對教育政策進行了重大改革,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出路,其中包括資優教育計劃的改革。
所有這些都源於我們在 「新加坡攜手前進 」(Forward Singapore)中與新加坡人的交流。
當然,我們不會總是同意每項建議。
對於大家的不同意見,政府會解釋理由。例如,我們不時聽到新加坡人要求控制物價,以抑制通貨膨脹。我們理解他們對生活成本的擔憂。但各地的經驗表明,價格上限並不有效,事實上,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們尋找不同的方法來幫助新加坡人,包括通過直接援助,如現金支付、水電費回扣,當然還有社理會購物券(CDC vouchers)。
有時,我們可能會同意做某事的目標,但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來權衡利弊。例如,過去我們的 「醫療保障計劃 」(MediShield )只為 90 歲以下的老人提供保險。有人建議將 「醫療保險 」的承保範圍擴大到 90 歲以後。這顯然是可取的,但這也意味著保費的增加,可能會使 「醫療保險 」變得難以承受。因此,我們必須仔細研究其影響,最終推出了 「醫療保險終身計劃」,也就是今天的 「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計劃。
有時,好的想法需要時間才能充實為好的政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我們去年宣布並即將實施的技能創前程求職援助計劃(SkillsFuture JobSeeker Support Scheme)就是一個例子。
這是一種失業援助,而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收到許多關於設立失業救濟金的建議。
但我們一直擔心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因為我們可以在其他地方看到,即過於慷慨的福利抑制了工人重返工作崗位的積極性。
因此,我們最終進行了試驗,並開發出一種我們認為能夠取得適當平衡的模式:在提供一些臨時援助的同時,保留尋找有意義工作的動力。這就是我們現在推出技能創前程求職援助計劃(SkillsFuture JobSeeker Support Scheme)的原因。
公眾參與不僅僅是聽取反饋意見,我們也會這樣做。我們還希望讓新加坡人直接參與制定解決方案。
我們已經為市政項目做了一些這樣的工作。
例如,幾年前我在國家發展部(MND)工作時,我們發起了一項名為 「建造一個遊樂場 」(Build-a-Playground initiative)的倡議。所有組屋都有遊樂場,我們不時對其進行改造。通常情況下,遊樂場都是在居民沒有提出太多意見的情況下進行改造的。但我們發起了一項倡議,讓居民自己設計和建造遊樂場。這需要更長的時間,當然也需要更多的努力來達成共識,讓居民參與進來。但最終,當遊樂場完工後,我們發現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和自豪感更強了。
現在,我們還成立了促進外籍專業人士融合行動聯盟(Alliance for Action, AfAs),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應對更加複雜的挑戰。幾年前,我們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成立了一個聯盟,行業參與者聚集在一起,探討如何更有效地運行供應鏈,他們自己提出了一個想法,並開發了一個新加坡貿易數據交換中心(Singapore Trade Data Exchange),以更無縫、更安全地共享數據,這有助於提高我們供應鏈的效率。
近年來,我們召開了公民小組會議,讓個人聚集在一起,討論各個領域的想法,無論是應對糖尿病還是提高就業韌性。然後,他們相互討論利弊得失,並提出建議。
我們還在增強年輕人的能力。在2023年,我們啟動了第一輪青年小組,讓新加坡年輕人有機會研究、諮詢和制定政策建議。這些建議促成了提高金融素養、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數字復原力和回收利用的舉措。
今後,我們將擴大公民小組和青年小組規模。如果這些想法很好,我們會進一步推進:我們希望對它們進行討論,我們可能會將這些建議作為白皮書提交國會,甚至可能導致立法改革,當然也會實施這些建議,以造福所有人。
我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政府和人民是如何成功合作,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的。當然,這一合作過程並非如此簡單。會有不同意見,會有分歧。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混亂,解決方案的制定也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我堅信,一個更加開放、參與性更強的社會,將加強而不是削弱新加坡。
政府將提供領導和指導。但是,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單打獨鬥。
通過開放更多的參與空間,我們可以利用新加坡人的智慧和能量。
當新加坡人自己為解決方案做出貢獻時,他們會感到一種主人翁感和責任感。這將加強我們的社會契約,並培養更深的歸屬感。
作為總理,我致力於加強政府與新加坡人之間的夥伴關係。
在公務員隊伍中,我們將加強尋求夥伴關係的本能。
我們有一支優秀的公務員隊伍。他們希望把事情做好。他們希望迅速解決問題,把事情做得更好。但並非所有事情都必須在內部完成。事實上,許多機構已經有了與公眾合作的程序。但仍有改進的餘地。
我知道有些機構熱衷於做更多的工作,嘗試新的方法。但他們也意識到,並非每次嘗試都會成功。當結果不盡如人意時,他們會擔心公眾的反彈。他們擔心自己會因為沒有正確使用公共資金而受到指責。
這些都是現實中的擔憂。但它們不應阻止我們去嘗試。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承擔經過深思熟慮的風險,測試新的想法,並從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
同時,新加坡人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提供幫助。我們必須認識到,共同創造是一個混亂和反覆的過程。一路上可能會有坎坷。事情可能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高效。但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堅持到底,我相信結果會更好,我們也會變得更加強大。
這正是我們最近成立新加坡政民合作署(Singapore Government Partnership Office)的原因: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讓新加坡人能夠有意義地參與制定解決方案,並確保我們的共同努力能夠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
維護社會團結
新加坡正日益多元化,我們的觀點、我們的生活經歷、我們的世界觀都是如此。多元化豐富了我們的社會。但正如大家從剛才的視頻中聽到的,如果管理不善,多元化也會導致社會撕裂。我們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地方看到這一點,在那裡,觀點開始形成,變得不是為了團結,而是為了拉開距離:極端的觀點、非黑即白的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變得更加分裂和兩極分化。
需要明確的是:多元化並不一定會導致分裂或兩極分化。團結也不要求我們消除分歧。我們必須取得一種平衡。在這種平衡中,我們可以進行健康的辯論,在必要時同意不同的意見,同時仍然保持作為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整體統一目標。
因此,為了應付這些複雜的情況,民情聯繫組(REACH)必須更新它的角色。我不認為需要一個新的名稱或新的品牌,就像我們20年前所做的那樣,不需要這樣做,因為有一個新的總理,每次有一個新的領導,新的品牌,新的名稱。但可以肯定的是,鑒於新的形勢,我認為民情聯繫組(REACH)現在應該考慮在其工作中增加一個重點和優先事項。這一點在你們看到的招牌或橫幅上都有所體現,那就是在我們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架設橋樑。
換句話說,民情聯繫組(REACH)可以繼續開展政府與民眾對話的公開活動。
但是,我們也應該在人與人之間,在持有不同觀點的不同群體之間開展對話,以建立更好的信任和相互理解。
我們必須為不同背景的新加坡人創造更多共同和安全的空間,讓他們見面、交談和建立共識,尤其是在意見難以統一的問題上。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因此,今年,作為 40 周年紀念的一部分,民情聯繫組(REACH)將舉辦一系列此類活動。屆時,來自民間社會的領導人將齊聚一堂,就種族與宗教、社會流動性以及快速技術變革的影響等棘手問題相互交流。
搭建這些橋樑並非易事。但我們將邁出第一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希望這一步會變得更加順利和容易。
政府將繼續盡我們的職責。我們將保持政策的包容性,平衡相互競爭的需求,創造參與的機會。我們將繼續建立平台、空間和機會,讓新加坡人不分背景,走到一起。
但是,凝聚力和團結不能靠政策來規定。凝聚力和團結必須來自新加坡人日復一日的選擇,團結一致,互相照顧。
這可以是簡單的事情,比如參加社區的活動和事件。或者主動去看看你的鄰居。
這可能意味著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與不同背景的人成為朋友。
我們可能無法在一夜之間看到變化。但是,這些細微的關懷和善意的舉動會累積起來。它們將有助於建立善意和信任,使新加坡保持凝聚力和團結。
結束語
最後,今年是新加坡政府成立60年,也是新加坡獨立60周年。我們在過去60年里取得的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加坡人堅信共同的未來,並齊心協力將其變為現實。
同樣,展望未來,新加坡的未來也不是政府能夠獨自建設的。新加坡人須全民共築。當我們齊心協力時,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將遠遠超過任何一個人的能力。讓我們深化參與,讓每個聲音被聽見,讓每個人找到歸屬。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為後代建設更強大、團結的新加坡。
謝謝大家。
CF丨翻譯
Alex丨編審
新加坡國會丨來源/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