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3 月至 6 月,淡濱尼組屋區就會上演一場 「人蟬大戰」。成群的飛蟬湧入走廊、鑽進住戶家中,刺耳的振翅聲與撞擊聲讓居民苦不堪言,甚至有人因過度驚嚇搬離住所。
這場持續三年的生態 「騷亂」,如今正考驗著城市治理的智慧。
5 月 8 日晚,記者走訪淡濱尼 33 街第 321 座組屋,目睹飛蟬如雨點般撞擊燈管與玻璃窗,每層樓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市鎮理事會五六名工作人員手持捕蟲網展開 「圍剿」,短短一小時便捕獲超 50 只蟬。
但這僅是杯水車薪,六樓居民梁國興無奈表示,三年來情況愈演愈烈,今年已有三戶鄰居因不堪其擾暫遷別處。
「現在連開冰箱都提心弔膽!」
教師卡蘇瑞心有餘悸地回憶,曾有飛蟬藏進冰箱,開門瞬間撲面飛來,自此她對家中任何異響都高度緊張。
滅蟲專家指出,蟬的大規模羽化與東北季候風後的潮濕氣候密切相關,建議居民安裝紗窗、改用黃光照明,並從源頭減少其棲息地。
面對居民的強烈訴求,淡濱尼市鎮理事會與國家公園局回應稱,蟬是本地生態鏈的重要一環,既為動物提供食物,幼蟲還能疏鬆土壤,因此避免直接傷害。
目前已採取定期噴藥、修剪樹木等措施,並計劃研究鋪設土壤覆蓋布、安裝走廊防護網等方案。
這場 「人蟬共存」 的難題,不僅關乎居民生活質量,更折射出城市生態治理中平衡自然與民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