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黨一席難求? 新加坡選民要的是「好聲音」而非噪音

14小时前

新加坡全國大選塵埃落定,人民行動黨這屆大選總得票率為65.57%,和前幾屆大選一樣,贏得超過60%選票,表現也比上屆大選(61.23%)來得出色。

就算有11個反對黨競選,也只有工人黨斬獲10席,其他全軍覆沒,還有27人失去按櫃金,紀錄創新高。

新加坡各政黨在過去幾屆大選的得票率。(海峽時報)不少評論員和觀察家分析認為,行動黨得票率上升,歸功於國際局勢動盪等外在因素,和競選黨綱以及候選人素質等內在因素。不過反對黨或許更需要從基本面檢視,找出一席難求的根本原因。

想要更多反對黨進入國會的新加坡人,應該是希望更多不同黨派或不同領域的候選人的出現,就能代表人民發出不同的「聲音」,進而產生化學效應,在國會裡帶來集思廣益的效果。

新加坡人上學時都有學過一句成語:志同道合,也知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道理。

人民行動黨向來重視精英制度,在這樣的框架下挑選出來的精英,一旦在體制內待的時間長了難免會「英雄所見略同」,思考邏輯如出一轍。就算有87人,也難以算是擁有不同的聲音。

更何況,今年4月的國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剛結束的第14屆國會,工人黨的四名議員以及前進黨的非選區議員梁文輝,在國會裡提問題(每人都提問了介於400-500道問題)和展開辯論的次數,都比大部分行動黨后座議員多出許多。

新加坡國會大廈外觀。(海峽時報)這給選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反對黨議員有在很努力地為民「發聲」,似乎比行動黨后座議員還賣力

若能有更多源流的其他「聲音」從不同角度出發,或許能在換位思考下跳出框框的局限,激盪腦力產生惠國惠民的政策。反對黨一再強調,要讓監督的聲音在國會夠分量,就必須先有數量。

但他們也別忘了,要成為聲音之前,首先得有質量

在群眾大會或接受媒體訪問時,一些反對黨候選人詞不達意,別說選民聽得一頭霧水,搞不好連當事人也不知自己在說什麼,甚至還有人沒事實根據,就高喊警察和民防人員不是24小時為民效力。

要把這樣的候選人送入國會,還帶著「我是你的代議士在為你發聲」的標籤,選民光用想的,就已心頭髮顫了吧?

工人黨的淡濱尼集選區候選人蔣佩姍。(新明日報)工人黨的淡濱尼集選區候選人蔣佩姍曾反問媒體:

「反對黨為什麼叫反對黨,而不是在野黨?……如果稱為反對黨,大家會覺得這些政黨是來反對的。」

她強調加入工人黨就是因為它「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這其實也是成為「好聲音」的關鍵要素。選民要的是不同聲音,不是凡事就為了和執政的行動黨對著干,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黨。

若所提出的黨綱或建議不具邏輯性或建設性,選民難免會懷疑候選人的決策能力,又怎麼可能相信對方夠格成為「好聲音」,值得我們託付未來?

不少人在提名日後長吁短嘆,說為何會有「分量不足」的反對黨出來競選,「連累」選民要去投票?

工人黨是新加坡反對黨中最具規模,表現也最穩健的。(法新社)若他們不出來攪局,自己的選區就能像馬林百列—布萊德嶺集選區那樣不戰而勝,不就能省下因籌備投票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在這些人看來,反對黨大可不必為了讓選民有機會投票而發揮「體育精神」。

無論如何,從政從來就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對在野黨而言,更是道路崎嶇。

既然要投身政治,要為民服務,那就請候選人先弄清楚,選民要的是怎樣的聲音,而不是把大選當成每五年可以上台表演一次的個人舞台。

歌聲再好真的不一定就是選民心中的「好聲音」,更不要在落選後不自我檢討,反而埋怨選民「不配」讓反對黨挺身而出。


相关文章

  • 新加坡榜鵝路轎車撞巴士釀命案,一名女乘客送院後不治身亡!
  • 細節公布!NUS中國留學生自導自演綁架案最新進展
  • 新航集團在2024/25財政年凈利和收入雙雙改寫新高
  • 獅城法拉利馬國失控撞車 全車燒成廢鐵車主幸逃命
  • 跑車涉嫌在馬國U轉釀一死 獅城司機是公職人員
  • 沈望傅弟弟出任創新科技總裁
  • 以軍:空襲卡薩地帶致250人死亡
  • 合照風波:王乙康徐芳達重申立場 黃志明則指不採進一步行動
  • 新加坡國際藝術節走入鄰里社區 勿洛市鎮廣場打造藝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