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有11個反對黨競選,也只有工人黨斬獲10席,其他全軍覆沒,還有27人失去按櫃金,紀錄創新高。
想要更多反對黨進入國會的新加坡人,應該是希望更多不同黨派或不同領域的候選人的出現,就能代表人民發出不同的「聲音」,進而產生化學效應,在國會裡帶來集思廣益的效果。
新加坡人上學時都有學過一句成語:志同道合,也知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道理。
人民行動黨向來重視精英制度,在這樣的框架下挑選出來的精英,一旦在體制內待的時間長了難免會「英雄所見略同」,思考邏輯如出一轍。就算有87人,也難以算是擁有不同的聲音。
更何況,今年4月的國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剛結束的第14屆國會,工人黨的四名議員以及前進黨的非選區議員梁文輝,在國會裡提問題(每人都提問了介於400-500道問題)和展開辯論的次數,都比大部分行動黨后座議員多出許多。
若能有更多源流的其他「聲音」從不同角度出發,或許能在換位思考下跳出框框的局限,激盪腦力產生惠國惠民的政策。反對黨一再強調,要讓監督的聲音在國會夠分量,就必須先有數量。
但他們也別忘了,要成為聲音之前,首先得有質量。
在群眾大會或接受媒體訪問時,一些反對黨候選人詞不達意,別說選民聽得一頭霧水,搞不好連當事人也不知自己在說什麼,甚至還有人沒事實根據,就高喊警察和民防人員不是24小時為民效力。
要把這樣的候選人送入國會,還帶著「我是你的代議士在為你發聲」的標籤,選民光用想的,就已心頭髮顫了吧?
「反對黨為什麼叫反對黨,而不是在野黨?……如果稱為反對黨,大家會覺得這些政黨是來反對的。」
她強調加入工人黨就是因為它「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這其實也是成為「好聲音」的關鍵要素。選民要的是不同聲音,不是凡事就為了和執政的行動黨對著干,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黨。
若所提出的黨綱或建議不具邏輯性或建設性,選民難免會懷疑候選人的決策能力,又怎麼可能相信對方夠格成為「好聲音」,值得我們託付未來?
不少人在提名日後長吁短嘆,說為何會有「分量不足」的反對黨出來競選,「連累」選民要去投票?
無論如何,從政從來就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對在野黨而言,更是道路崎嶇。
既然要投身政治,要為民服務,那就請候選人先弄清楚,選民要的是怎樣的聲音,而不是把大選當成每五年可以上台表演一次的個人舞台。
歌聲再好真的不一定就是選民心中的「好聲音」,更不要在落選後不自我檢討,反而埋怨選民「不配」讓反對黨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