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与新加坡交易所监管公司(SGX RegCo)于 5 月 15 日联合发布公共咨询文件,宣布启动上市机制重大改革,核心目标是从 “审核为基” 转向 “披露为基”,以缩短企业上市周期、降低合规门槛,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选择新加坡交易所(SGX),助力企业更高效登陆资本市场。
这一改革被视为新加坡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应对全球资本市场竞争的关键举措。
核心改革:简化流程 降低门槛
此次改革聚焦三大方向:
简化招股书要求
未来招股书将聚焦关键信息,减少冗余披露,要求发行人突出对投资者决策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同时,第二上市流程将与国际标准接轨。
拓宽 IPO 投资者沟通渠道
拟允许企业在注册招股书前提前与机构投资者接触,评估市场兴趣,改变当前 “注册后才能对接零售投资者” 的限制,提升发行效率。
调整主板上市标准
对上市企业的质性和量化标准进行优化,平衡监管严格性与市场灵活性。
上市标准 “量质齐调”
盈利门槛或迎十年最大调整
在主板上市标准改革中,新交所监管公司首次提出 “质性标准保留核心审查,量化标准松绑盈利要求” 的思路:
质性标准:聚焦诚信与公共利益
保留对发行人财务健康、董事及控股股东合规性的审查权,可酌情拒绝 “不符合公共利益” 的申请。但在利益冲突、内控缺陷等领域,改为 “企业自主披露 + 市场自主判断” 模式,向美国等成熟市场看齐,减少监管过度介入。
量化标准:检讨盈利门槛合理性
现行主板上市需满足三项盈利条件之一(如近一年税前盈利 3000 万新元且运营三年),但数据显示仅少数企业通过该条件上市。此次拟将该门槛从 3000 万新元降至 1000-1200 万新元,或直接废除该条款,以降低成长型企业上市难度。
取消财务观察名单
监管质询转向 “私下优先”
为优化上市后监管环境,新交所监管公司宣布两项重要调整:
取消财务观察名单
现行机制下,连续三年亏损且市值低于 4000 万新元的企业会被列入观察名单,导致企业融资遇阻、摘牌困难。改革后,企业仍需披露连续亏损信息,但不再设置 “名单标签”,避免对市场信心造成不必要冲击。
质询机制 “非敏感信息私下沟通”
改变以往 “凡披露必公开质询” 的做法,对非价格敏感信息先私下与企业沟通,仅涉及股价波动的重大事项才公开质询,减少市场恐慌。
市场反响积极:
破解 “审核过严” 痛点,激活资本活力
改革计划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义正律师事务所联合管理合伙人指出,新加坡长期被诟病 “监管审核过于严格”,此次转向披露制 “解决了企业上市的核心摩擦点”,让市场而非监管机构成为投资决策主体。
德勤东南亚合伙人则表示,调整上市标准将吸引更多高增长但规模较小的企业,提升新交所对东南亚优质标的的吸引力。
值得关注的是,金管局同步推出 50 亿新元证券市场发展计划(EQDP),重点引导资管机构投资本地股市,与上市机制改革形成 “政策组合拳”,旨在从供需两端激活新加坡资本市场流动性。
公众咨询启动,6 月 14 日截止反馈
目前,两份公共咨询文件已在金管局和新交所官网发布,公众可于 6 月 14 日前提交反馈。市场预计,若改革顺利落地,新加坡有望在 2025 年吸引更多中概股、东南亚科技企业及家族办公室背景企业赴新上市,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亚洲领先资本市场的地位。
从 “严进严管” 到 “宽进优管”,新加坡此次改革既是对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压力的回应,也是其金融监管理念的一次重要升级。随着披露制的深化,新交所能否重塑 “亚洲纳斯达克” 的吸引力,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