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Bugis:一块麻辣烫和马来帆影交错的城市拼图

23小时前     静姝     1865

Bugis是我们刚搬来新加坡的时候最先落脚的地方。

我没想到几个月之后也是我最常来的地方,因为国家图书馆就位于这里。

我对Bugis的第一印象,就是感觉没有出国。酒店的窗户往外看可以看到一条从下午到半夜永远人声鼎沸的街,小锅米线,麻辣香锅,串串香,川菜,湘菜,辣子鸡,烤鱼……

新加坡Bugis:一块麻辣烫和马来帆影交错的城市拼图

甚至在路口,我还能看到巨型的李雪琴代言的杨国福麻辣烫广告牌。

新加坡Bugis:一块麻辣烫和马来帆影交错的城市拼图

在地下通道里,我不仅能见到刘亦菲,还能见到王一博,和他们代言的瑞幸咖啡和库迪咖啡。

新加坡Bugis:一块麻辣烫和马来帆影交错的城市拼图

新加坡Bugis:一块麻辣烫和马来帆影交错的城市拼图

那一刻我有点恍惚,我出国了吗?

那一刻也开始有点意识到,原来新加坡真的是一个华人占比超过70%的国家,这种感受并非通过数据,还是通过麻辣烫的气味、熟悉的中文菜单,还有熟悉的中国明星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几天后,我去Bugis地铁站办交通卡,看到站名“Bugis”,不知该如何发音:是bug加is?gi念“吉”吗?这个单词像谜语,也像入口,一脚踩进新加坡的历史深处。

再后来,我开始在新加坡读绘本,3岁的13岁的都读,在一本叫《The Little Singapore Book》这本书里我读到当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时候,岛上已经居住着华人、马来人、苏门答腊人、Bugis人还有其他很多种族。我突然意识到,也许Bugis可能还是个和马来人一样的种族。

于是我开始寻找Bugis人到底是谁。

Bugis人,也称布吉人,来自今天的印尼南苏拉威西。他们是东南亚著名的“海上民族”,精于航海,勇于迁徙,有着强烈的家族纽带和商贸传统。他们驾驶着叫做“Pinisi”的传统帆船在印尼、马来半岛、菲律宾和中国之间穿梭,是南洋海贸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Bugis:一块麻辣烫和马来帆影交错的城市拼图

(图片来自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官网)

在19世纪的新加坡,Bugis人活跃在码头与市场之间,尤其以交易香料、木材、棉布和马匹闻名。他们曾在新加坡的滨海地带建仓、开铺,留下了Bugis Street这个名字作为地理和文化的遗迹。

今天,关于布吉人的资料在新加坡并不是很多,像是淡出了人们的公众视野。

而关于Bugis Street,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也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叙事篇章。

20世纪中叶,Bugis Street成为世界知名的夜生活场所,更成为LGBTQ+社群的地下聚点。不过那时的新加坡法律尚未宽容,但Bugis Street夜间的人流、霓虹与跨性别表演却构成了城市最具张力的景观。

新加坡Bugis:一块麻辣烫和马来帆影交错的城市拼图

(图片来自网络,70年代的Bugis Street)

据记载,1950-80年代的Bugis Street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军人,变装皇后们在街头自在表演,也有记者和艺术家专程来记录这片自由的灰色地带。

有一些神奇的是,我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书——《Yonfan's Bugis Street》。这本书竟然是一本学术书,作者肯尼斯·陈(Kenneth Chan)深入分析了杨凡导演的1995年电影《妖街皇后》(Bugis Street),并探讨了新加坡布吉街的历史、文化和性别政治。在这本书里,Bugis Street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新加坡社会对性别、文化和历史认同的焦点,体现了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边缘群体的态度。

新加坡Bugis:一块麻辣烫和马来帆影交错的城市拼图

顺著书,我又找到了杨凡导演的电影《妖街皇后》(友情提示,谨慎观看,这部电影的尺度并非大众所广泛接受,上映的时候也颇受争议)。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