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年至今出现近2000起骨痛热症病例,比去年同期锐减74%,也显著低于前年同期的病例。此外,截至5月15日,今年出现两起死亡病例。
病例数据与趋势
今年情况(截至2025年5月15日):
骨痛热症病例约1900起。
同比下降74%,远低于2024年和2023年同期。
通报2起死亡病例。
往年数据对比:
2024年:约13,651起病例,较2023年上升37%。
2023年:约9,949起病例。
截至2025年5月19日:
全岛有20个骨痛热症活跃区,其中2个为“黑区”(累计至少10起病例)。
蚊虫滋生情况(2024年数据):
共展开68万6千次稽查,发现约2万3900个滋生处。
67%在住家
27%在公共场所
1%在工地
5%在其他场所
执法数据:
1万1900起执法行动
对工地:
开出748张罚单
发出61个停工令
79家承包商因屡犯被提控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自2016年起研究以蚊治蚊,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雌性伊蚊与它们交配后产下无法孵化的卵,从而抑制伊蚊数量。用生物手段促使蚊子绝育,减少蚊患,控制骨痛热症病例。
每年的6月份到10月份为登革热高发期。一般不会致命,但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导致死亡。
2020年是新加坡有记录以来,骨痛热症疫情最严重的一年,共有3万5315起病例,造成32人死亡。
新加坡专家指出,约5%的骨痛热症患者可能会病情恶化,导致肾脏、肝脏等多个器官受损,演变成重症,若延误治疗,一些患者甚至可能丧命。
🦠 为何仍需警惕?
群体免疫力低:本地大部分人口未曾感染过骨痛热症,对病毒免疫力较低。
全球病例上升:加重新加坡输入风险。
城市特性适合伊蚊繁殖:
气候炎热潮湿(热带国家)
人口稠密
城市开放,与全球接轨
伊蚊传播疾病不止骨痛热症:
也传播兹卡病毒,对一般人症状轻微,但对孕妇存在严重出生缺陷风险(如小头症)。
资料参考 /联合早报,新明日报,8视界新闻网,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