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有蛋味會過敏,曬太陽也中招? 過敏源無奇不有

13小时前

過敏不是一種個人選擇,我們要給予更多理解與包容。

新加坡人比較常見的過敏原 ( allergen ) 有雞蛋、甲殼類海鮮(通常是龍蝦、海蝦和螃蟹)、牛奶、花生、大豆、穀物、塵蟎、花粉、寵物、黴菌、昆蟲叮咬和藥物。

但你可知道,有些人竟然對白米飯、香菇、榴槤,甚至巧克力也會過敏?

除了這些「非主流」過敏原,其實還有其他讓人意想不到的過敏案例:

1、吃老虎蝦不過敏,卻對普通蝦敏感

這並不是什麼「富貴病」。

本地一名48歲的男子從20多歲起就開始對蝦類過敏——只要吃到一般蝦類,嘴唇就會腫脹。後來他發現,只有吃老虎蝦不會出現過敏反應。

日前他到一家火鍋店享用自助餐,特地點了老虎蝦大快朵頤,一口氣吃了二三十隻。但沒過多久,他開始感到臉部和頭皮發燙,接著全身發熱、瘙癢,臉上和身上還出現大片紅疹,最後必須打針吃藥緩解症狀。

事後他才得知,火鍋店提供的,根本不是老虎蝦。

許多人對這種狀況難以理解,甚至懷疑他是否「無事生非」。

但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皮膚專科醫生陳愛霖受詢時說,蝦類過敏屬於「甲殼類海鮮過敏」,主要是人體對某些海洋生物中蛋白質產生的過敏反應,其中「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是主要的致敏原。

她解釋,不同品種蝦的蛋白結構的確存在細微差異,因此人體確實有可能只對某些蝦類過敏。

「有些過敏者對所有甲殼類海鮮都過敏,有些則只對某些種類過敏。過敏反應的症狀範圍很廣,輕微的症狀如蕁麻疹或鼻塞,嚴重的話恐危及生命。」

除了吃蝦會引發過敏,紅螞蟻也認識一些朋友,光是剝蝦殼、碰到蝦的體液或蛋白質殘留物,就會導致手部發癢、紅腫、起疹子。這並不是皮膚太「嬌嫩」,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甲殼類過敏。

也有另一些朋友,吃蝦本身會過敏,但吃鍋里和蝦一起烹煮的其他食材卻不會引發過敏反應。

2、對太陽過敏?

猛烈的太陽。(聯合早報)

軍中常聽到阿兵哥取笑同僚,某某某因為「對太陽過敏」,申請不參加野外訓練。

對太陽過敏,是真有其事。

曬太陽後,皮膚開始出現風疹塊,也就是腫脹泛紅的皮疹,沒過多久,這些部位開始刺痛、發癢,甚至灼熱難耐。這不是輕微曬傷,而可能是日光性蕁麻疹(solar urticaria),也被俗稱為「對陽光過敏」。

「蕁麻疹」指的是因特定食物、藥物、感染或壓力等因素引發的皮膚紅疹、搔癢和腫脹。

陳愛霖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解釋,患者皮膚上出現的風疹塊有時甚至會起水泡,並形成結痂。

「這些症狀通常在曬太陽後的幾分鐘內就會出現,對太陽過敏通常在30多歲時開始發作,女性較為常見。」

全國皮膚中心高級顧問醫生陳聖廷2017年受訪時指出,日光性蕁麻疹非常罕見,估計只占所有蕁麻疹病例的約0.5%,平均每兩個月才會遇到一名這樣的患者。

陳愛霖醫生也對此表示認同:

「就我個人經驗來看,這種病確實不常見,我一年大概只見三到五個病例。」

陳聖廷醫生解釋說,日光性蕁麻疹的確切成因目前仍不明確。

「有一種假設認為,某些人皮膚中存在一種前體分子(precursor molecule),在暴露於特定波長的光線時,會轉化成光致過敏原(photoallergen),也就是所謂的『陽光過敏原』。」

當免疫系統偵測到這些光致過敏原時,會將其誤認為是危險的入侵物,並釋放出抗體,特別是免疫球蛋白E(IgE),與這些過敏原結合後就會觸發蕁麻疹反應。

至於哪些光線會誘發日光性蕁麻疹,陳愛霖醫生說不同患者的敏感波段各不相同。

範圍可以從肉眼不可見的紫外線B到可見光,即大約300納米到500納米的波長區間。

陳聖廷醫生補充說,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室內,如果你長期坐在靠近無遮蔽窗戶的地方辦公,也有可能因為透入的光線而誘發此病。

陳愛霖醫生還補充指出,某些藥物也可能誘發或加重日光性蕁麻疹,包括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口服抗生素四環素(tetracycline),以及口服避孕藥等。

3、對燕窩過敏?

(聯合早報)

燕窩雖然被視為滋補聖品,但其中所含的蛋白質成分,和雞蛋一樣,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國立大學醫院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療中心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譚慧文副教授指出,在1980和1990年代,燕窩曾是本地兒童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之一,雖然如今已經不那麼常見,但她仍不時會遇到對燕窩過敏的病例。

據《海峽時報》報道,現年47歲的鐘小姐是一家醫院的營運長,她在10歲時首次嘗試燕窩,興奮地吃下一整碗,沒想到五分鐘後就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仿佛喉嚨被掐住般無法呼吸。

當時她以為是哮喘發作,但隨即雙眼紅腫、全身起紅疹,情況緊急被送入醫院。醫生為她排出體內燕窩,並使用呼吸器協助呼吸,才逐漸緩解。

自那次嚴重過敏反應後,鍾小姐便徹底遠離燕窩。即使在8年前吃月餅時,發現內餡疑似含有燕窩,她也立即吐出,避免重蹈覆轍。

4、不用吃,只要空氣中飄散雞蛋味道也會過敏

一名10歲的新加坡男童,家族中沒有嚴重過敏案例,但是他自4個月大起,就出現多次過敏復發。經醫院診斷,最終確認是對雞蛋、牛奶和花生過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即使沒有直接接觸或食用雞蛋,空氣中只要飄散著雞蛋味道也足以引發他嚴重的過敏反應,使他全身紅腫瘙癢。

因此,他有很多年完全不能進入室內環境用餐,包括食閣或餐廳。

母親受訪時說,這些年來外出用餐,他們提出特殊要求時仍經常遭到拒絕,有時甚至被直接勸說「不要在這裡用餐」。

不僅如此,每當家中有大型聚會時,也有一些親戚無法理解他們如此小心翼翼的行為。她說,自己也很無奈,因為她不是刻意為難他人,食物過敏不是一種選擇。

可幸的是,兒子的狀況如今已穩定下來。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siaOne (@asiaonecom)

需集合整個社會的力量標出過敏成分

新加坡社會對食物過敏問題的意識、理解和包容的確不夠。

紅螞蟻最近到瑞士旅遊,才發現當地的餐廳菜單上註明過敏原是常見且法律規定的做法。不論是餐館、咖啡館、麵包店,甚至市場攤販,只要提供食品,都必須清楚標示可能引起過敏的成分,或在顧客詢問時提供準確資訊。

菜單上不僅列明了可能引起過敏的成分,也歡迎食客隨時向服務人員查詢。此外,出於法律規定、消費者知情權,以及對食材品質與可持續性的重視,菜單上通常也會標註食材的來源地。(紅螞蟻攝)

食物過敏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通常只能等症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緩解。

對牛奶和雞蛋過敏的兒童有較樂觀的改善趨勢,大約60%至80%會在五歲至六歲之間逐漸脫敏。但若是花生或貝類,情況就相反,約80%至90%的兒童到了成年仍會對這些食物過敏。

目前針對食物過敏的治療方法包括脫敏治療(desensitisation),也就是在醫生的監督下,少量攝入過敏原,並逐步增加劑量,提高免疫系統的耐受性。在過敏反應較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則須在生活中完全避免接觸過敏原。

過敏個案在新加坡越來越普遍?

儘管亞洲一向被認為是食物過敏較少的地區,但隨著已開發國家過敏案例持續上升,新加坡醫院也觀察到兒童食物過敏案例逐年增加。

譚慧文副教授解釋說,食物過敏案例的增加可歸咎於幾方面的因素。

「其中一個原因是,本地人口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西方化,包括飲食習慣,這些飲食與環境的變化可能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

另一個原因則是民眾對食物過敏的意識有所提升,更能識別相關症狀,並主動帶孩子前往就醫評估。


相关文章

  • 新加坡2025首季就業增速斷崖式下跌,8.1萬個崗位空缺為何還是一「職」難求?
  • 海平面或漲1.15米!新加坡8個外島將遭海水威脅?
  • 尋跡東南亞 新加坡曾經對鴉片如此上癮
  • 蔡瀾助理回應遺產分配:少去八卦別人隱私!新加坡財富傳承的三重密碼
  • 每年400+起!新加坡0~2歲幼兒頻頻被燙傷,原因竟是……
  • 柔新特區≠第二個深圳!華人企業搶占東協橋頭堡的攻守道
  • 方向盤消失前夜:新加坡自駕車革命,中企攜手下3000 萬新元的未來賭局
  • 空氣中有蛋味會過敏,曬太陽也中招? 過敏源無奇不有
  • 美資 600 億撤資風暴!新加坡製造業能否守住「亞洲工廠」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