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新特區≠第二個深圳!華人企業搶占東協橋頭堡的攻守道

14小时前

作為全球最繁忙的陸地關口之一,新柔長堤在高峰期每日見證著數十萬人次的跨境流動。 「新加坡賺錢,新山消費」,已成為兩岸居民心照不宣的雙城生活模式。

周五晚上,新加坡人開車堵在兀蘭關卡,就為去新山吃頓便宜海鮮、加滿便宜油;周一早晨,天還沒亮,新山打工人已經擠爆新柔長堤,趕去新加坡賺3倍工資!

但這條法則的代價,是每天數萬人把大把時間耗在堵車和排隊上—— 錢是省了、賺了,可寶貴的時間全「堵」在路上了。這對個人是煎熬,對兩地深化經濟融合、釋放更大發展潛能,更構成了現實阻礙。

圖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

通關瓶頸只是表象,其背後是跨境要素流動面臨的深層制度壁壘——規則差異、政策銜接不暢、產業協同不足等,都制約著「新加坡+1」戰略的潛力和新山的發展機遇。

為了系統性破除這些障礙,打造一個高度融合、高效協同的區域經濟引擎, 2024年初,新馬兩國政府簽署重磅協議,聯合打造「柔新經濟特區」(Johor-Singapore Economic Zone)。

這可不是普通開發區,它像極了二十多年前的深圳特區——靠著香港,從小漁村變國際大都市;現在,新山就想複製這條路,背靠新加坡這棵大樹,變身「東南亞深圳」。

李顯龍與安華共同見證新柔地鐵跨海橋樑的中央主橋墩完成銜接,並且簽署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的合作備忘錄。圖源:總理公署

柔新特區,能否成為企業持續受益的戰略要地? 若想深度洞察其發展機遇與核心邏輯,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即將舉辦專題論壇,匯聚政策制定者、行業領袖及區域經濟專家,提供權威解析。

柔新特區的戰略本質

破解融合瓶頸,釋放協同紅利

特區誕生的背景,是兩地優勢互補的迫切需求與現實障礙的交織:

新加坡優勢: 資本充沛、治理高效、法治健全、頂尖人才、全球網絡。

柔佛優勢: 土地廣闊、勞動力充足、運營成本低廉。

融合瓶頸: 跨境法律衝突、政策真空地帶、產業銜接斷層,導致效率損耗、企業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柔新特區的建立,正是瞄準這些深層矛盾,旨在構建一套高度協同的區域運行規則,將兩地的優勢真正擰成一股繩。

新柔地鐵預計2026年通車。

2026年通車的新柔地鐵及其配套的通關便利化措施,是破除物理瓶頸的關鍵一步,但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其為制度協同奠定的基礎。

企業戰略機遇

三重跳板,主動布局

柔新特區,儼然成為新加坡企業實踐「+1戰略」的理想戰略腹地!

啥是「新加坡+1戰略」?簡單說,就是新加坡本土資源(尤其是地和人)太貴太有限,企業得把部分環節(比如生產、倉儲、數據中心)放到周邊成本更低、但又足夠近、聯繫足夠緊密的地方去。

「新加坡+1」戰略讓企業在新加坡設立總部、研發和先進生產設施,同時善用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和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充分發揮各地綜合優勢,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優勢。圖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

柔佛,完美符合這個「+1」的角色。但機遇需主動把握,而非被動「躺贏」。

企業可通過將生產基地、倉儲物流、數據中心等高土地/人力成本環節,戰略性轉移至柔佛這一成本窪地,實現顯著的運營成本優化。

其價值核心在於利用柔佛的顯著成本優勢(如工業地價約為新加坡1/5,勞動力成本也遠低於新加坡),例如科技巨頭英偉達、萬國數據已在新山投建數據中心,報道顯示英偉達項目可實現約40%的成本降幅。

充分利用馬來西亞作為東協核心成員國的身份及其參與的RCEP等區域自貿協定,將柔新特區定位為進軍6億人口東協市場的戰略支點。

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兩方資源:一方面依託新加坡簽署的高標準國際協議(貿易、金融等)獲得便利,另一方面享受馬來西亞在東協內部的市場准入和關稅優惠,從而實現進可攻(拓展整個東南亞市場),退可守(穩固新加坡總部)的戰略靈活性。

密切關注並積極參與特區內的跨境政策試點項目,如簡化外資持股限制、便利跨境資金流動、統一特定行業標準等,以搶占先機。

企業有機會在制度創新的前沿陣地塑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從而有效降低跨境交易成本與合規負擔。

圖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

機會雖好,坑也不少

柔新特區前景廣闊,但企業淘金之路並非坦途,需清醒認知並主動規避風險: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法律體系、行政流程、執行標準都不一樣。破局關鍵在於組建專業跨境合規團隊,進行細緻的法律適配與風險評估。

地鐵、港口升級、水電配套…規劃圖畫得是令人振奮。但大型跨境項目的複雜性意味著實現這些願景需要時間、持續投入和雙方政府的緊密協作,企業需關注進展並做好相應規劃。

隨著特區熱度的提升和越來越多國際巨頭(如台積電、日本大廠)的入駐,新山的土地、人力等資源成本呈現上升趨勢(例如工業地價去年漲幅顯著)。

這對所有企業,特別是資源相對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意味著需要精準定位細分市場或產業鏈環節,避免同質化競爭,打造獨特優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圖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

新山論壇解碼特區政策

所以看中柔新特區,別光聽「下一個深圳」的熱血故事,或者被「成本省一半」沖昏頭。 得像當年第一批去深圳的港商,既敢賭,更要精打細算:實地跑幾趟,把法律風險、落地進度、競爭態勢摸透,準備好應對「水土不服」,這錢才能賺得踏實。

面對柔新特區的複雜機遇與挑戰,企業亟需超越表象的深度洞察與實戰策略。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即將在新山舉辦的專題論壇,匯聚政策制定者、行業領袖及頂尖學者,旨在為企業提供關鍵的決策工具,而非浮於表面的紅利宣講:

圖源:新加坡國立大學

柔佛州議員李廷漢深度剖析特區規劃與供應鏈樞紐機遇。全球知名經濟學家、新國大EMBA學術主任傅強教授,拆解關稅政策。新加坡前國會議員、新國大商學院客座講師楊木光聊「新加坡+1」戰略下的東南亞新機遇,揭示企業區域布局核心邏輯。

更有新馬兩地頂尖學者/企業家幫你出謀劃策。(吉利馬來西亞CEO、森松戴樂馬來西亞董事總經理、德勤馬來西亞合伙人、富力馬來西亞董事副總、林寶控股總裁、Eco-Resource創始人等)

論壇就在柔新特區現場開!聽大咖們分析完,你還能親眼看看這片熱土的實際發展情況,心裡更有底。

論壇核心價值定位:

提供深度政策解讀,掌握規則制定動向。

揭示真實風險與挑戰,做好充分預案。

學習已驗證的商業模式與落地策略。

搭建高端資源對接平台。

深圳特區的騰飛,始於1992年南巡講話帶來的制度性突破。2025年,正值柔新特區備忘錄簽署周年,新馬深化合作的制度框架有望迎來關鍵定型期。

7月13日新山論壇,正是與政策起草者、跨境實戰派共話規則、定義區域未來十年的關鍵時刻。深度參與,方能把握制度密碼,在東協經濟融合的浪潮中贏得先機。


相关文章

  • 新加坡2025首季就業增速斷崖式下跌,8.1萬個崗位空缺為何還是一「職」難求?
  • 海平面或漲1.15米!新加坡8個外島將遭海水威脅?
  • 尋跡東南亞 新加坡曾經對鴉片如此上癮
  • 蔡瀾助理回應遺產分配:少去八卦別人隱私!新加坡財富傳承的三重密碼
  • 每年400+起!新加坡0~2歲幼兒頻頻被燙傷,原因竟是……
  • 柔新特區≠第二個深圳!華人企業搶占東協橋頭堡的攻守道
  • 方向盤消失前夜:新加坡自駕車革命,中企攜手下3000 萬新元的未來賭局
  • 空氣中有蛋味會過敏,曬太陽也中招? 過敏源無奇不有
  • 美資 600 億撤資風暴!新加坡製造業能否守住「亞洲工廠」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