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每兩周捐血一次 馬國女子捐血多達580次獲表彰

15小时前

馬來西亞一名65歲女子堅持定期捐血,每兩周捐一次血小板和血漿,每三個月捐一次全血,40年來累積捐血多達580次,獲得表彰。

《中國報》報道,現年65歲的陳奕玲自18歲起開始捐血,獲馬國當局頒發「生命獎章」(Medal for Life),以表彰她多年來默默為社會作出的貢獻。不過,卻有公眾質疑她捐血的頻率是否真實。對此,她坦言理解外界疑問,並藉機向大眾普及血液分離術(apheresis)的相關知識。

血液分離術提升捐獻頻率原來,傳統的全血捐獻只能每三個月進行一次,但她也會通過血液分離術捐獻血小板和血漿。

陳奕玲指出,血液分離術是一種透過分離儀器,從血液中提取血漿、血小板或兩者的技術,紅血球會通過封閉系統回輸體內。

她說,與傳統的全血捐獻相比,血液分離術更為耗時,捐獻一次血小板約需30分鐘,若同時捐出血小板和血漿則需約一小時。相較之下,全血捐獻通常只需五分鐘。

陳奕玲指出,血漿和血小板每次捐獻量為300毫升。血漿保存期短、需求量較小,而血小板用途廣泛,保存期相對較長,可用於治療血友病、白血病及骨痛熱症等重症患者。

另外,血小板還可送往澳大利亞製成藥粉,600毫升可製成七瓶成品,用於治療重病患者,保存期長達數年。

陳奕玲說,由於馬國目前尚未具備相關技術,因此需送往國外處理。

捐血初心源於母親的經歷談及當年為何走上捐血之路,陳奕玲透露,母親在1970年因病需動手術切除子宮,急需輸血,然而因傳統觀念認為子女不宜捐血,以免「傷元氣」,家人只能向鄰里求助。

當時有鄰居願意捐血,但提出需支付200令吉(約60新元)紅包,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陳奕玲對此感到無奈,她說,捐血原意本就應是幫助人,而不是索取錢財。

直到1980年代,政府開始鼓勵民眾捐血,這種傳統觀念才逐漸被打破,她也就此踏上捐血之路。

為了確保捐出的血液品質良好、不稠密,陳奕玲更注意飲食與作息,每次看見自己捐出的血液是良好的狀態,她也會以此為榮。

陳奕玲表示,只要身體狀況允許,她希望能繼續捐血直到70歲,也希望更多人能挺身而出,踴躍捐血。


相关文章

  • 特朗普再提高關稅威脅 美日貿易緊張升溫
  • 騙子冒用新加坡國徽偽造文件 越堤族想借錢慘被騙8萬新元
  • 將毒品偽裝成垃圾躲取締 四男女新山面控或死刑
  • 調查顯示近八成公眾有信心識別深偽內容 但大家未免高估自己
  • 國際遊客人數大幅下降 美國旅遊業倍感壓力
  • 將毒品偽裝成垃圾躲取締 四男女新山面控或死刑
  • 新山女子服用未經批准藥物 一年內暴增90公斤
  • 不生等於亡國滅種? 100年後韓國人口預測僅剩753萬
  • 美國關稅大棒收不回了 現在關鍵是如何讓各國感覺到「Heng 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