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美國總統特朗普震撼全球的對等關稅暫緩期將在下周三(7月9日)期滿,這是市場和無數人心中的大哉問。
為避免被高關稅「伺候」,各國正緊鑼密鼓和美國談判,希望能爭取較低的稅率。
繼英國和中國之後,越南和美國達成協議,也是東協國家首個和美國談成此類協議的國家。
據特朗普昨日(2日)在社交媒體發布的消息,越南任何出口美國的商品將被課徵20%關稅,轉運貨物則須支付40%關稅。
與此同時,美國商品則能以零關稅方式進入越南市場。
越南最初被課徵46%的對等關稅,如今的20%相較之下,顯得「寬容」不少,但相信對越南的出口產業仍將造成一定程度衝擊。
若爬梳越南和美國達成的條件,再往前觀察英國及中國先後和美國達成的協議,基本上可推敲出其他國家在關稅談判可能迎來的結果:
經過談判後,根據英美協議:
「錨定效應」指的是,人類做出決定時,會過度偏重先前取得的信息(稱為錨點),當錨點與實際上的事實之間有很大出入,就會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
從關稅角度來看,特朗普一開始先祭出不可理喻的高關稅,利用這種極大的威脅,讓受害者產生恐懼,設定其心理預期,接下來再提出一個相對「寬容」的稅率,便會讓人產生一種現在「還好」的錯覺。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假設某天新加坡遍地都是要價150萬新元的轉售組屋,此時若有人出價100萬新元,儘管仍是極為昂貴的價格,但對比之下,人們或許會反而覺得「還可以接受」。
負責帶領新加坡經濟韌性小組的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今年5月說明新美關稅談判進展時指出,美國已明確表態,不會調整10%的基準關稅。
「因此,通過談判換取無法改變的事實是沒有意義的。」
換言之,新加坡被美國課取的10%基準關稅恐怕已是板上釘釘,新加坡政府選擇把重點放在可協商的部分,包括製藥和半導體。
特朗普曾多次威脅將針對藥物和半導體進口徵收特定關稅。
顏金勇透露,新加坡希望通過雙方討論,能讓美國考慮未來讓新加坡以優惠,甚至零關稅對美出口藥品。
「美國兩黨已日漸取得共識,利用關稅以達到和全世界公平與平衡的貿易,並以『轉岸』或『近岸』策略,吸引關鍵產業回流。」
種種跡象顯示,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已經不會收回了,各國和美國的談判,恐怕不會有太多理想的結果,關鍵是誰能爭取「被打得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