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早视香港为竞争对手,在谈及该国税率时,李光耀显然把香港视为假想敌,他认为若把入息税税率定得太高,有办法的新加坡人及在该国工作的外国人,便可能考虑“移师”香港。
李光耀对香港小商人以顾客为尊因而设法满足顾客需要的做法,颇为欣赏,但他对香港大生意人的经营哲学与视野,大不以为然。事实上,李光耀对香港地产商的看法,与笔者的相近。他指出香港人口倍于新加坡且有很多南来的优秀人才,这些俱为新加坡望尘莫及;但这些人的后辈,“独沽一味”地产发展,而现在他们已回内陆发展;李光耀指出,香港商界除了物业发展商和市场炒家,什么都没有。他以不恭维的语气问,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行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和李氏没有提及的资源及电力公司),十分成功;然而,他不过顺市而行,即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言外之意是缺乏创业家的眼光和魄力。笔者对此说不敢苟同,以李嘉诚是唯一一位在国际视野、放眼世界而且身体力行在国际商界大展拳脚的香港企业家;创新当然难能可贵,但在海外开矿经营海港、电讯以至供水公司,又岂是易事!哪家香港公司最成功?李光耀认为应推冯氏昆仲经营的利丰,可惜其经营的不过是现代货运连锁店的“物流业”(logistics chains),他们不兴办工厂,因为自知无法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立足。
李光耀指出香港经济因为吸引了无数“中国制造”的企业家(指解放前后挟资金技术及企管经验南来的内地企业家)而起飞,新加坡完全缺乏这种人力资源,他慨叹新加坡独立初期的社会中坚分子只是一批农人的后代,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贸易商,有的成为专业人士,当然有的成为创业家……,但在他治下,新加坡的经济成就终于与先天优厚的香港并驾齐驱!事实上,不是长他人志气,在笔者看来,香港经济可以拿出来“炫耀”的,物业发展(尤其是会自动膨胀的楼面面积)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其他成就足以骄人了。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国内管制甚严,新加坡输出了不少股市大鳄、商场骗子,但这种不光彩的出口已成过去,如今新加坡人经营的酒店,到处都见;其制造的若干消费用品,亦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位。可是,香港有什么本地制造的东西打进国际市场?答案不是没有而是不多且都是“零件”,更有后继无人之痛。笔者不久前曾指出,特区政府纵容地产商任意肆意把楼宇面积“发水”,令他们大发其财(亦令不少官员退休后谋得好差事),却因此祸根深植,除了少数例外如长江实业,有哪个地产发展商的后代乐于在非地产行业发展?换句话说,有哪些行业的利钱比可以“发水”的地产业优厚?答案是没有。香港的“富二代富三代”大都在国际顶尖学府求学,学有专精,本应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可是结果大部分精英分子都在最易赚钱的物业发展上打主意,这意味香港商界的精英分子,除了地产,什么都不敢尝试,结果什么都不会做;而当物业不景周期来临时,香港经济便会受楼市崩溃的拖累而一蹶不振。比起新加坡已有蓬勃的尖端行业及媲美香港的基本设施,其经济前景远胜香港,是不必讳言的。
据摩根史坦利的研究,2010年前三季新加坡工业产量增45%、生化药物增85%、电子产品增50%;值得注意的是, 新加坡在外汇交易上有长足进展,2010年的交易额比2004年倍增,国际结算银行估计新加坡每天外汇交易额平均二千六百六十亿美元,为世界第四大,在亚洲为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经过多年经营,新加坡已是亚洲商品(包括橡胶)现货及期货交易以至石油提炼中心,2010年4月赌场开业后,旅客人数大增,2010年7月已首次突破百万人次……。
当然,如果中国经济一帆风顺,继续繁荣,则香港尚能期待在中国的救援下“起死回生”,而此一“优点”是新加坡望尘莫及的。
7月13日,《信报》发表一则题为〈李光耀 —— 二十年 内中国 GDP 可超美国〉的短讯,报导李氏在新加坡《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只要不发生社会动乱,经济应该能够继续以每年百分之九、十、十一的速度增长,十年内就能追上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二十年内甚至能超越美国。”未读李氏发言的全文,惟从《硬道理》看,他对中国的看法远比上述的全面和透彻。
李光耀对计划经济的成效,大有保留,何以见得?原来在谈及读书时,他说:“你若对经济学有兴趣,应该读海耶克”;李氏没有具体地说出哪本书,惟显然是指“众所周知”的《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因为李光耀接着这么说:“如果你实行计划经济,你将以失败收场!”。
李氏虽然没有指明哪本书亦没说“你”是谁,但《信报》的读者没有不知道他何所指。
“如无意外”,中国经济可于十年后“平美”二十年后“超美”,李光耀对中国经济前景似甚乐观,可是,对中国在国际上担当的角色,他则不作乐观之想。李氏认为,随着经济崛兴,中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中美问题上的“话语权” 相应增加,然而,一海难容两支舰队,中美关系因而无可避免会趋于“困难”,这种“困难”,在近今南海主权争议上已逐步浮现。李光耀对中美在亚洲之争的观察十分清晰,他坦率地指出,美国这个“魔头”已被证实“仁慈”及没有“领土野心”,其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部署军力,目的无非在推动民主和传播人权意识而不是掠夺土地。同样在区内甚活跃的其他亚洲国家则“劣迹斑斑”,日本有蹂躏东南亚的往事,中国可能真的“永不称霸”;然而,其软硬兼施迫使邻近“诸小”称臣进贡的历史,未免令人心中生毛、有所顾虑。在这种情形下,美国“留守”亚洲对新加坡最有利!7月20日,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代表在印尼峇里岛开会,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达成“一致方针”,希望最终签订《南海准则指导方针》,别说此方针的达致尚无眉目,即使签订了协议,“诸小”仍会挽留美军坐镇以策安全!
中国的崛起会否在区内造成“冲突”?李氏认为美国在未来五十年可能仍是独一无二的强权,区内的权力交替将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取代英国般的“和平转移”不同;不过,他认为只会有小冲突而不致爆发大战(full fledged war)。李光耀相信美国不会撤出亚洲;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和军事持续长足进展的前提下,目前中国容忍美国在亚洲出现, 因为她自知无法取代美国而区内很多国家都欢迎美国……。百年内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和科技上可能无法追得上美国,但国力不相称不等于中国不能令美国受重创。李氏说他“大胆预测”,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日增,但美国的“支配性地位”不会动摇。“中国社会(政府内部) 如无意外”(if no internal upsets),中国会成为一个令人不敢轻侮的强权(a considerable power)。对于中美会否发生贸易战, 李氏没有正面回应,仅指出贸易不平衡特别是严重失衡,必然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