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总理访美期间出席《华尔街日报》编辑部对话会(全文)

2022-04-11     缘分     24284

李显龙总理访美期间出席《华尔街日报》编辑部对话会(全文)

李显龙总理访美期间出席《华尔街日报》编辑部对话会(全文)

我国总理李显龙3月底至4月初访美时,于4月1日出席与《华尔街日报》编辑部对话会。以下是对话全文译本,由通讯及新闻部提供。

李显龙总理:你们想谈的三个课题,我会先简单地说一下我的想法,然后再让你们提问。我已把几天前在外交关系协会对话会的内容发给了你们,你们可能已经大略看了。所以,今天我不会重复。不过,有关乌克兰危机可以再说一次我们的立场,对我们来说,这攸关国家存亡。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仅仅是《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之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小国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妥协的根本原则。每当联合国会议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都坚持这一原则。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些争端,那大家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我们一贯的立场,从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到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再到现在的乌克兰被入侵,始终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依照联合国决议行事,并遵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的任何制裁或决定。但是,安理会有时会陷入“瘫痪”,就像现在的情况。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严重违背了国际准则,无论安理会是否做出决议,我们决定依据原则办事。于是,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比如对那些有助俄罗斯伤害乌克兰人的物资实施出口管制,并对各种金融机构采取经济活动管制。其中一些遭禁止,以遏制有利于俄罗斯政府的筹款活动。

乌克兰危机对亚洲各种事态发展带来众多影响。一些轻率之人就谈到亚洲正形成一种类似北约的情况,但亚洲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处理,确保亚洲长远下来有良好的机制,使我们能够跨越潜在的敌对立场,致力于谋求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和防止分裂?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大考验。此外,个别国家正在盘算如何在国防能力,甚至是核能力等方面做出回应,以及乌克兰危机对它们的影响。至于谁会来帮助它们,以及一些日渐升温的事态会如何发展,例如台湾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乌克兰危机不会给台湾的前景带来太大的影响。台湾问题有它自身的发展动态和历史背景,但我们可以就此进行讨论。

第二,乌克兰危机将许多事情复杂化,包括中美关系。美国问中国为什么不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处理,不要顺理成章地把乌克兰问题定义为中国已经站在错误的一边,让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民主主义与专制主义之间的斗争。

在乌克兰危机中,我们都无法置身事外。我想,如果涉及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问题,许多国家都会表示赞同和支持。就连中国也不会反对这一点,事实上他们私下对此坚决支持。但是我认为,你很难就此定义为——这是民主国家与普京独裁政府之间的斗争。或说这是民主国家与多个独裁政府之间的斗争,那就会把中国也归入错的阵营,从而让局势变得愈加复杂。

目前的情况已经十分艰难。双方之间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互信,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合适层面让双方可以沟通,致力于恢复友好关系、缓解紧张局面,逐渐建立互信。如果希望与另一方共存,做出一些妥协是必需的。如果百分之80的关系存有敌意和冲突,那你就无法将其余的百分之20排除在外,然后说“这样,我希望实现互利共赢,并在疫情防控和气候变化方面实现合作”,当然还有贸易方面的合作机会。

要如何做到这些,就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关注,我想他们确实有那么做。他们也知道,现在除了全神贯注地处理乌克兰问题,在亚洲区域课题上,他们应该要有正确的战略方针。

第三,你问到了有关美国的信誉问题。这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人们是否还能跟美国做生意并相信他们作出的承诺。至少,比较复杂的一点是,一届政府达成的安排有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延续到下一届政府。有时,要让一项承诺贯彻落实,需要在国会上获得通过,形成一项条约并正式生效。如果没有正式生效,那么这一届的总统可以签署一项命令,下一届总统就可以签署另一项命令,而这种情况就发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

虽然没有规定不能跟美国做生意,但这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美国立场的稳定与一致性有好有坏。我认为一个稳定但可惜且无益的层面是美国两党对于中美关系的立场。无论是民主党或共和党,无论是在国会山报、智库、甚至媒体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看法,那就是这个挑战者很不一样。如果现在不挑战他,还要等什么时候呢?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与特朗普政府大不相同,而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姿态,我认为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所以说,你们在这方面有信誉,但我认为更好的承诺是能保证即使无法共居,至少能在这世上共存。这是长期的共存,双方都需要合作,确保不会一直给彼此造成伤害。

另一个会影响美国可信度的是你们的世界地位。你们充满自信、善于掌控自己的问题、与时并进,并且是一个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强国。你们或许不再是超级强国,但你们依旧是世界上几乎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最先进、最有活力,以及蓬勃发展的经济与社会之一。你们可以吸引人才,可以创造新的企业、促进增长和激发创意,并且改造自己。这可能会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但你们做得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