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语教学的变革与机遇

2022-04-21     缘分     47037

新加坡华语教学的变革与机遇

新加坡华语教学的变革与机遇

1987年开始,除了特选中学之外,新加坡全面落实英语作为第一教学媒介语的语文教育政策,华语教育自此进入第二语文的时代。华语作为二语之后,有关华语程度在新加坡日益下降的评论之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不少学者也针对这个课题进行必要的研究与探讨,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例子之一是两位学者谢世涯、苏启祯在1990年代初期共同进行的两份研究报告:《认字辩词与阅读理解能力》和《构词能力与偏误分析》中所指出:读了十年或十二年的中四或初级学院的学生,无法读懂有关政治、经济、贸易、投资协定、国际动向等的报章文字。(见谢世涯《商业华文课程的编制与教学》,1997年11月《中教学报》第23期)有鉴于此,谢世涯当时就起草了一套商业华文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大纲。

1998年,学者吴英成在《华文实习教师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中指出:即使未来要担任华文老师的新一代双语人,他们在交谈的对象、交际的场合、讨论的课题、不同语言的媒体、中英语言的工具与文化价值等方面,也跟其他年轻族群一样,皆是以英语为主,华语为副。(见周清海、吴英成《短刃与长剑齐舞——第20届讲华语运动的新起点》,1998年9月21日《联合早报·言论》)

吴英成关于“华文教学师资在质量上的危机”的隐忧,与资深教育工作者谢泽文不谋而合。2000年6月,谢泽文在“第九届国际汉语语言学会议暨国际华语教学研讨会”上宣读《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与华文教学》一文时指出,新加坡华文教学所面对的三大挑战是:学生缺乏学习华语的积极性;如何利用资讯科技改进教学;如何培训和招聘足够的华文教师以应付未来的需求。

关于培训和招聘华文师资的问题,过去好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所采取的是本土培养与国外输入相结合的方式;关于利用资讯科技改进教学的挑战,在资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至于学生缺乏学习华语的积极性,我们或许可以寄望于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商贸机遇的大环境改变。

我最近重温了《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与华文教学》和华文教育政策研究者梁秉赋《新加坡的双语教育:1965-2005》一文,对于影响新加坡华语教育生态深远的六份报告书,做了一次回顾式的巡礼。

第一份报告书是1956年出炉的《新加坡立法议会各党派华文教育委员会报告书》。1955年4月,鉴于华校中学生反殖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由学潮蔓延成工潮之势,英国殖民地政府在5月间设立了“新加坡立法议会各党派华文教育委员会”,负责检讨当时的华文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委员会主席是时任教育部长周瑞麒(劳工阵线),八名委员包括时任地政与建屋部长哈密裕末(华巫联盟)、劳工与福利部长林有福(劳工阵线)和李光耀(人民行动党)等。

报告书针对双语教育的主要建议有:平等对待各语文源流的学校;各语文源流学校至少教导英文、马来文、华文和淡米尔文这四种语文中的两种;各源流学校须采用共同的课程标准。这也是新加坡第一次提出“双语教育”的概念。所谓双语教育,是指在英校教导马来文、华文或淡米尔文,在马来文、华文和淡米尔文学校教导英文。1959年,新加坡自治后的人民行动党政府沿用报告书中关于双语教育的建议。

第二份报告书是1963年8月公布的《新加坡教育调查委员会报告书》,委员会主席是时任新加坡大学副校长林溪茂,因此报告书也称为《林溪茂报告书》。它主要是针对第一份报告书中诸项建议的实践成效做出检讨及提供修正意见。

第三份报告书是1979年2月公布的《1978年教育部报告书》,也称为《吴庆瑞报告书》。1978年8月,时任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吴庆瑞领导一个教育研究小组,全面检讨教育部的运作系统和教学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案。报告书全面检讨了当时的教育体系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损耗率,也就是辍学率和不及格率。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建议,便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做出的。

在分流制度下,学生小学毕业后,根据会考成绩修读不同程度的中学课程。特别课程班英文和母语都应该达到第一语文的水平,快捷课程班修读英文第一语文和母语第二语文的课程,普通课程班修读水平较低的英文第一语文和母语第二语文的课程。

第四份报告书是1992年3月公布的《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检讨与建议:华文教学检讨委员会报告书》,也称为《王鼎昌报告书》。1991年,时任副总理王鼎昌负责检讨学校的华文教学,并提出改良建议。报告书建议把华文第二语文称为“华文”,把程度较高的华文第一语文称为“高级华文”,以符合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意愿;提前教导汉语拼音;让更多学生修读华文第一语文;重新编写教材。

第五份报告书是1999年1月公布的《李显龙副总理政策声明》。为了应对新加坡语言环境的改变,1997年至1998年,政府成立了以时任副总理李显龙为首的检讨华文教学委员会,启动教改以规划将来发展。报告书建议:确定华文的教学目标;鼓励更多学生修读高级华文;重新编写教材并修订考试方式;帮助学习华文有困难的学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