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语教学的变革与机遇

2022-04-21     缘分     47037

第六份报告书是2004年11月公布的《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报告书》。为了谋求华文教学新的发展方向,政府在2004年2月委任“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报告书建议,华文第二语文的教学应注重有效的口语交际及阅读训练,尽快让学生掌握听、说、读的能力。由于去掉了对“写”的要求,梁秉赋认为,这次的教改象征着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经历了另一个重大的阶段性改变。

上述六份关涉新加坡双语教育变革的报告书,让我们看到了华语二语教学在新加坡发展进程中的几次重大分水岭。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全球掀起中国语言文化热,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复兴。2005年6月,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教授与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签署“合作建设孔子学院协议书”。2007年7月,南大孔子学院正式开幕,由内阁资政李光耀主持典礼。李资政当时说,过去40年来,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累积了华语二语的教学心得,是我们在汉语教学方面的优势。

2008年9月,李显龙总理在《联合早报》85周年晚宴上宣布成立“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2009年11月,华文教研中心由李资政揭幕。它以“提供优质教研培训,加强华语言文化学习,建立新加坡华文教学品牌”为使命,成立后积极招聘专家,展开工作。第一阶段设计81门华文教研课程,并定下一年内培训千名在职华文教师,五年内培训四千名华文教师的指标。

南大孔院和华文教研中心的先后成立,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意义,使新加坡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华语二语教学与研究实验场。2020年8月,《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十五周年纪念特刊2005-2020》出版,梁秉赋院长在《我们的成长》一文中,强调了华文教学在新加坡的机遇。他认为,南大孔院除了致力于为新加坡各界提供普及性的汉语教学外,更以进一步提高新加坡社会对规范化中文的掌握能力,及深化新加坡华族文化底蕴为最高目标。这意味着如果孔院发挥得当,将能够提高新加坡在华文教学方面的既有优势,同时把新加坡的教学经验贡献给全球因孔院而带动的汉语学习热潮。

2020年9月8日,在华文教研中心举办的“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的教与学”线上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长黄循财在主持开幕仪式时,以华语强调母语的学习与应用不该局限于校园内,华族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华语。这是政府坚定与贯彻双语教育政策的又一次表态。 

梁秉赋对于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机遇的乐观认识,虽然是以南大孔院为本位,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华文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八九十年代之交,本区域的一些国家如缅甸和越南逐步调整政策,华文教育环境相对宽松,也给依托英语背景的新加坡华语二语教学带来了启示和机遇。

1980年代末期,由于中缅边界贸易频繁,缅北地区对华文教育需求较为迫切,各类华文学校获得地方政府的许可,纷纷开办,不少缅甸人也将子女送到华校学习。一些家庭补习班合并和扩充,华人社团以补习班的名义开办华文学校,有的规模达到了数百甚至上千人。

1992年颁布的越南宪法第五条规定:“各民族有权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维护民族本色和发展本民族美好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文化。”自此,越南华人积极抓住机遇,通过多种举措推动母族语文教育的恢复发展。据知,目前越南华人的华文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类:一、附属于普通中小学、教学上相对独立的华文中心;二、越南华人个体或社团筹资兴办的越华双语学校;三、面向需要提高华文水平的职场人士,突出华文的实际运用,并开设电脑、商贸、会计等职业技能培训的华文培训班。

由于长期生活在讲缅甸语和越南语的土地上,华语于缅甸与越南华人可能只是二语甚至三语水平,这种经历与新加坡华人极为相似。因应环境的改变,新加坡在七八十年代经历了从华校到英校的转型;再用数十年的时间,使得华语二语教学成为这片土地上亮丽的景观,一个属于新加坡的文化品牌。对于这个品牌而言,对华文学习存在强劲需求的东南亚其他国家是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

(作者为新加坡业余写作人)

新加坡华语教学的变革与机遇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