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閱讀本文約5分鐘!
昨天,新加坡新增2044起冠病確診病例,累計118萬2168起。
新增病例當中有1990起是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和抗原快速檢測(ART)發現的本土病例。輸入型病例則有54起。
每周病例傳播率回落至0.97。
沒有新增死亡病例,維持在1325起。
目前共有263人住院;普通病房需要氧氣供給的病患人數共30人;加護病房則有八人。
截至24,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口比率為92%,73%人口已接種追加劑。
(圖:來源自網絡)
大批前線抗疫英雄面臨失業
隨著新加坡放寬防疫措施,計劃逐步減少安全距離大使的人數。
隨著新加坡邁向與冠病共存,民眾與各場所業者履行個人和社會責任將更加重要,以確保每個人的安全。
目前,政府機構共聘用大約2000名安全距離大使,政府會為有需要的安全距離大使提供就業援助。儘管勞動力市場吃緊,但這將讓這些安全距離大使在經濟持續好轉之際,回返其他工作領域。
不過,由於一些場所的安全距離措施還未解除,因此執法人員還需要在場監管,包括傳播風險較高的場合,如有跳舞活動的夜間娛樂場所、超過500人參加的大型活動,以及餐飲場所。
與安全距離大使不同,執法人員有權進行檢查,並就違反安全距離措施展開調查,違例者可能被罰款或控上法庭。
(圖:來源自網絡)
李顯龍:信任政府和醫療體系為抗疫關鍵因素
昨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中央醫院主辦的一場晚宴上發表演講時說,新加坡多年來已經在社會上建立高度信任,讓民眾在疫情期間能夠團結一致,而不是相互對抗。
民眾履行個人和社會責任,遵守安全管理措施、耐心地接受反覆收緊和放寬的防疫措施,以及接種冠病疫苗和追加劑,都能顯示民眾信任政府;相反的,在其他國家,像戴口罩這樣簡單且必要的預防措施,則會引發公眾之間的激烈爭論。
李顯龍認為,很大原因是公眾對新加坡醫療系統有信心、相信醫護人員的專業,並且相信醫療系統會以公開和誠實的態度面對公眾,即便是當事情不如預期,或者在執行過程出現錯誤時。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保持沉默和避免發布壞消息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是應對疫情更容易的做法。但是,這不僅非常不明智,還會導致謠言傳播,使得公眾逐漸對醫療系統失去信心。
(圖:來源自網絡)
李顯龍說,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面對非常大的工作壓力,而當局已經盡力給他們一些喘息的機會,讓他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來充電。
「這兩年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這樣的運作在正常情況下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有鑒於此,李總理再次感謝醫護人員的貢獻,並且呼籲各機構和社區繼續關注他們的福利和健康,好讓他們繼續為所有人付出。
(圖:來源自網絡)
李顯龍說,冠病疫情讓新加坡付出沉重代價,並且帶來寶貴教訓,因此,我們不應該讓這些教訓「白白浪費」。
然而,他也表示,未來幾十年內,全球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比冠病更具傳染性和致命性的新型病原體,因此新加坡必須充分利用危機所作出的改變,改進辦事方式,認真準備應對下一次疫情。
這意味著,新加坡必須投資在良好的醫療設施和醫護人員,以保持卓越的醫療標準。
新加坡將轉向發展公共衛生專業知識,以更好地了解一種新疾病是如何傳播,並制定非醫療措施,以幫助遏制疫情。
他說,為了更好地為未來做準備,新加坡需要繼續維持強韌的醫療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應對能力以及繼續培養人民對醫療體系的信任感。
(圖:來源自網絡)
我是海羊,每天記錄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溫度、有高度、有時度的趣談,關注我,隨時了解新加坡靠譜的當地乾貨!
如果您對內容喜歡,期待您的轉發,也請您在評論區內留言互動!謝謝!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