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除了空气能自给,其他都要进口,为何能独立57年屹立不倒

2022-05-09     缘分     20669

新加坡,除了空气能自给,其他都要进口,为何能独立57年屹立不倒

新加坡,一个世界上生存条件最险恶的国家之一。

亚洲著名的三个袖珍小国:新加坡(面积728.6平方公里)、马尔代夫(298平方公里)和巴林(780平方公里)。

不得不说,这三个国家面积很小,但过得都还不错。

马尔代夫,我们都知道,靠着印度洋的一汪清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均GDP6700多美元。

巴林,更是不得了,躺在全是石油的波斯湾里,人均GDP达到了4.89万美元。

马尔代夫和巴林算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是新加坡可就不一样了,面积只有728.6平方公里,甚至不如上海的崇明岛大,除了568万人口,一无资源、二没土地,自家战斗机都不敢起飞巡航,因为一起飞就冲出了国界,更要命的是连饮用水都要从马来西亚进口。而且新加坡被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包围,地缘环境更是恶劣到无以复加。

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人均GDP达到5.98万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实现了逆天改命,以弹丸之国纵横东南亚50多年屹立不倒,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看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位于世界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东端出口,马六甲海峡自古以来都是东西方交流最重要的通道,因此被大国一直觊觎。

1433年,郑和船队的身影从西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欧洲殖民者。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船队沿着非洲海岸线一路南航,最终越过了“好望角”,抵达了印度洋,但是疲惫的船员不愿再继续前行,这让迪亚士不得不下令返航,最终错失了“发现”印度的机会。但是印度还是被达伽马“发现”了。

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并未停下脚步,为了彻底占有南洋的香料贸易,葡萄牙人准备把穆斯林商人全都排挤出去,将印度洋变成葡萄牙的内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马六甲成为最重要的一环,早在1509年葡萄牙就抵达了马六甲,显然马六甲人不像印度人这么容易被殖民统治,所以葡萄牙人撤退了。

2年后的1511年7月1日,葡属印度第二任总督阿尔布克尔克率领一支由18艘舰船、12名葡萄牙士兵以及200多人仆从军,再次踏上征服马六甲的道路,这一次马六甲城沦陷了。

此时的新加坡还是马六甲王朝后裔柔佛王国的领土,成为渔民打渔的休憩场所,沦为欧洲殖民地还要等到300年以后。

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认为在苏门答腊岛的明古鲁殖民地太过偏僻,所以准备重新寻找一块风水宝地,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史丹福·莱佛士一眼就看上了马六甲海峡东端出口处的新加坡岛。

新加坡,除了空气能自给,其他都要进口,为何能独立57年屹立不倒

本着我看上就是我的原则,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同柔佛苏丹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准备自己开埠新加坡、建立贸易站。

尽管荷兰人也将马六甲海峡地区视为宝地,但是它将精力全部放在了巴达维亚身上,也就是现在的雅加达,毕竟这里土壤肥沃,人民容易压迫。

根据1824年《英荷条约》,英国放弃了苏门答腊岛上的殖民地,换取了荷兰的马六甲殖民地,这样新加坡在英国人看来就成了自己“合法殖民地”,所以几个月后就同柔佛苏丹签署了《克劳福德条约》,强行割占了新加坡及其附近10公里的岛屿,这让新加坡同马来半岛分道扬镳。

1906年,算得上是新加坡独立之前的高光时刻,1832年英国将由新加坡、槟榔屿和马六甲组成的海峡殖民地首府迁往新加坡,1900年将圣诞岛并入新加坡,1903年将科科斯群岛并入新加坡,1906年英国又将纳闽岛并入海峡殖民地管辖。假如按照这个版图独立,新加坡绝不至于落到今天这幅情景。

但是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殖民地独立是大势所趋,但对于新加坡,这个战略价值极高的殖民地,英国人还试图永久霸占。1946年,英国解散了海峡殖民地,马六甲和槟榔屿成了马来亚的一部分,纳闽并入了英属婆罗洲,新加坡升级成为直属英国管辖的皇家殖民地。

对于最后的科科斯群岛和圣诞岛依然没有逃过毒手,被划到了澳大利亚版图内。

带着580平方公里的土地,1963年,新加坡成了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

李光耀有一颗大马来西亚的心,但是马来西亚却在1965年无情地将新加坡一脚踢开。

独立后的新加坡沮丧到了极点,因为新加坡想凭借580平方公里的土地活下去实在太难了。

为什么说新加坡生存条件难?要知道比新加坡小的国家可不是一个两个,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2.08平方公里的摩纳哥,160平方公里的列支敦士登,21平方公里的诺鲁……580平方公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大国了。

其一、除了空气能自给,其他都要进口。人类生存需要粮食、需要水源,恰恰这两样都是新加坡所缺少的,因为国土面积小,可作为农业用地的面积不足1%,根本无法满足500多万新加坡人的食物需求。而尽管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是新加坡却是没有大江大河,超过50%的水源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至于其他各种矿产资源,更是奇缺,新加坡人不得不自嘲:除了空气能自给,其他都要进口,随时都有可能没饭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