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温暖的南国气候即使在夜晚也是暖风流动,当时担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那就是让中国在1978年开放国门,迎来变革。
那一年的11月,邓小平抵达新加坡,和新加坡总理李先耀亲切交谈,像久未逢面的挚友一般,紧紧握住对方。
对成立不久、长期封闭的新中国来说,需要尽快和世界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经济制度和文化。
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在短短的40年时间从一个弹丸岛国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其健全的法制和教育制度以及外向型的出口工业经济是当时中国欠缺的。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是近百年来从亚洲、欧洲等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以及后代组成的。
其中从我国广东、福建地区迁移过去的人口占到了七成,也就是说中国和新加坡人,是同宗同源,只不过因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以及殖民历史,新加坡拥有了更加多元的文化成分。
中国和新加坡,其实就像隔海相望的亲戚,访问新加坡的邓小平,在“自己家”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向南洋的这位亲戚寻求帮助,也顺便联络感情。
邓李交谈
那是在新加坡总统府草坪上举办的晚宴,两位领导人推心置腹,你一言,我一句。
李先耀初见邓小平这样描述:
“这是一位74岁高龄,身材短小精悍、体格硬朗,不足五英尺的长者,他身穿米色毛装,从巴耶利巴机场的一架波音707快步走下,接受仪仗队的欢迎。”
邓小平问李光耀:“目前中国需要改革,需要发展,你认为亟待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李光耀回答:“教育问题”。新加坡推行精英教育制度,新加坡教育号称“亚洲第一”。
邓小平若有所想,随即说到:
“中国过去走过一些弯路,使得高考制度停滞不前长达10年,导致当时的教育出现大退步。确实需要先从教育改革抓起。”
李先耀替邓小平出起了主意,解决问题需要能力强的人去执行,就好比如李先耀让吴庆瑞去解决教育和房产问题。
邓小平频频点头示意。他回忆起自己青年求学的时候,那是1920年,时年16的邓小平曾途径新加坡去法国留学,那时新加坡港口众多,码头和船坞到处停放着东西方贸易的邮船商船,简直热闹非凡。
南巡的邓小平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建立邦国之后,在李光耀的带领下新加坡获得飞速发展。丘吉尔曾经把新加坡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见证了新加坡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心中感慨万千,他迫切地想从新加坡之行,总结出一些助推中国、重整河山的创新之举。
邓小平向李先耀传达了中国将实施新的侨务政策的信号,旨在争取向周边国家释疑,获得支持,邓小平想向新加坡领导人,向南亚、东南亚的领导人们表达中国的态度和决心。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时候还多次提到要学习新加坡的社会管理经验。
一个月前,邓小平还曾访问过日本,目睹了发达国家的新面貌,也许这也是为什么邓小平迫切地想要了解造就新加坡奇迹的原因。
当年74岁的邓小平总共出访了7个国家,除了邓小平,中国在1978年的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这些国家既有邻国,也有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并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李光耀也向邓小平表达了东南亚国家的担忧:
这里的大量华侨口无遮拦地强调同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连和情感认同,只会让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张。李光耀请求中方停止印尼共产党和马来西亚共产党在南洋进行的电台广播。
邓小平说需要时间考虑,事后果然停止了广播。李先耀对邓小平的坦诚表示敬佩,他后来还回忆说,从未见过邓小平这样的领袖,愿意直面现实放弃一己之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