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NO.423 作者:南馨艺
制图:听风者 音频:辛迪夫
南洋岛国新加坡经常下短暂的阵雨,雨水冲刷后,街边泛著水光的绿植、鲜花与清凌凌的小河、水泊相映成趣,让整座城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新意。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淡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
“花园城市”新加坡。来源.Pexels
地缘谷FM-423音频:00:0000:00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附近,该地区被热带雨林气候区支配,年降水量高达2350毫米,可以说是最不缺水的地区了。但对于国土面积仅有697平方千米的新加坡来说,这么多雨水也只是匆匆过客。新加坡境内没有完整的独流大河,更缺乏体量足够的湖泊。每年雨季从天而降的淡水只能变成积水白白流走,无法收集和利用。
滨海湾 来源.redants.sg
因此新加坡格外注重水资源,它把国土范围内的每一滴水,都称之为水资源。该国没有严格的水源保护区,只有与各个片区的沟渠河流连为一体的集水区。靠滨海堤埧与海水隔断形成后的滨海湾内湖就是其中之一,周边是新加坡最繁华的商业区,高楼林立,人们傍水生活,依水而居。
新加坡河畔高楼林立的的莱佛士坊。来源.Pexels
然而有了集水区还是不够的,新加坡地质条件脆弱,全国几十年来都面对土地沉降问题,海水经常倒灌。小河流里好不容易存下来点淡水,也很快就被海水给污染了。天上下的留不住,地上流的喝不了,外表光鲜亮丽的新加坡人均水资源量仅211立方米,全世界倒数第二,和隔壁马来西亚的2万多立方米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时间回到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把新加坡河西南部沿驳船码头一带的地区划为华人居住区。那一时期,新加坡还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岛所需要的水都得从安祥山和史必灵街的水井打上来,再用牛车运送到市区。于是这片以牛车载水供应用水的地区就被称为牛车水。
牛车水夜景 来源.visitsingapore.com
直到1823年,新加坡第二任英国驻扎官克劳福已提议打造蓄水池及供水系统。但是这项提议一直被搁置,直到华人慈善家陈金声在1857年捐出13000元资助建造麦里芝蓄水池。虽然陈金声的捐赠让更多人重视水源问题,但蓄水池建造计划一直拖到新加坡几年后经历了一次严重干旱,才真正落实。
位于新加坡海滨公园的陈金声喷泉塔是新加坡政府建设,以纪念陈金声对新加坡首个供水系统的贡献。来源.Pexels
不过随着二战结束后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仅有一座蓄水池也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喝水问题。新加坡实在没办法,还是找隔壁邻居马来西亚买水吧。
1961年,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和对岸的柔佛州政府签订了水供协定,根据协定,新加坡可以每天从埔莱蓄水池、地布佬河及士古来河无限量地抽水,为期50年,这份协议已于2011年期满。1962年新加坡又再次和柔佛州签了为其99年的水供协议,这份协议让新加坡拥有可以每天从柔佛河抽取多达2亿5000万加仑水的权利。同时,新加坡则会提供处理过的净水给柔佛,其水量多达24小时内向柔佛所抽取总水量的2%。
在两份协定下,柔佛州每天需向新加坡输送3.5亿加仑的生水,当时的价格是每1000加仑3分钱马币,解决了新加坡一半左右的水资源缺口。1963年,新加坡索性加入了马来西亚,就可以免费饮水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