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2022-05-26     缘分     19008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编者按:Lillian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女孩,7岁跟随父母移民新西兰,长大后在当地一所小学当老师,如今她又来到新加坡任教。

身份的困惑、文化的冲击、中西教育理念的碰撞,我们跟她聊了聊,感觉开启了一条育儿新思路,也跟姐妹们分享一下:

文 | Molly的妈妈鲁鲁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与自己的学生 说到孩子的教育,从来不缺焦虑的父母。

中产家庭的推娃盛况频繁刷屏朋友圈,“鸡娃”,更是北上广深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鸡娃”先从英语词汇量抓起 教育成为了阶级分层的一面放大镜,它真正的核心和意义又是什么?

Lillian作为典型的新西兰华人移民二代,在新西兰做了近十年老师,对于教育的本质,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育不仅仅是读个好学校那么简单。真正好的教育,不是拼爹拼妈和鸡娃,而是被我们许多人忽略掉的……

01 “比起当学霸, 更看重完整人格的塑造”

1993年,7岁的Lillian跟着家人移民到了新西兰。

和许多华裔家庭一样,虽没有逼着女儿上补习班,可“多做题”在Lillian父母看来,依然应该是学校教育外的“必备选项”。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那时候,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家怎么样,我们也应该一样”,所以刷题是理所当然,做好学生也是大部分华裔家庭对孩子的要求。

可随着成长,Lillian渐渐地领悟到,她走出自己的华人家庭,面对的却是全西式的教育体系和理念。

如何在这两种教育理念和方式下找到平衡呢?

成了一名新西兰小学教师,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后,Lillian对于长辈们的这种“期待”反而有了更深的认知。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 “望子成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一辈对于孩子的期许,很多时候也会传承到下一代。”

在Lillian看来,如今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与文化、价值观也有关系。

但是,在Lillian看来,孩子学习到底是为什么?这又是多少人真正想过的问题?

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条大鱼遇到两条小鱼后打招呼:“今天水的温度还不错。”然而,两条小鱼却面面相觑地问:“水是什么?”

在Lillian看来,小鱼的处境就像许多孩子,虽然生活在水里,但水到底是什么却从未真正了解过。

这就好比一些被父母安排得日程满满的孩子,除了盲目地去做,却并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对于自己女儿的教育,Lillian也摸索出了一套在中西文化中进退自如的方法。

她不会给孩子很大压力,也不会逼她学习,或是做学霸、考高分。

作为国际教育体系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的专业老师,Lillian更看重女儿完整人格的塑造

这其中包括孩子会不会情绪管理,是否有耐心、有独立思想以及有韧性等等。

02 新西兰教育模式很先进, 但她为何选择了离开?

大学本科,Lillian攻读了教育、文学双学位,毕业后,她顺理成章地进入教育行业,在新西兰多所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任职过。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倡导“因材施教”,老师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适合的教学规划和进度。

这种类似“量身定制”式的教育模式,普及到了新西兰每一所公立学校、私立学校。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然而,让Lillian为难的是,班主任要负责整个班级所有学生的教学,包括数学、英文、社会学、体育等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