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2022-05-26     缘分     19006

一人身兼数职是常态,此外,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

一个班级30个学生,而Lillian能尽量做的,就是把差不多水平的孩子分成一组,一个班4组,再对不同组别的孩子“因材施教”……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跟孩子们一起跳舞 繁重的教务,不高的收入,巨大的压力,让Lillian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和女儿。有时凌晨2点醒来,想着该如何给班上每一个孩子更适合的教育方法,想着想着便彻夜失眠。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给班上一个孩子过生日 Lillian的经历并非个案,她的另一位新西兰同事,一名有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就曾沦落到付不起房租,需要领政府救济金生活的窘境。

目前,新西兰教师的平均年薪为6万到7万纽币,因为工资低、压力大,新西兰老师罢工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另一方面,新西兰教育资源不足、教师短缺、财政预算有限却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内心对于孩子和教育充满热忱,可现实的困境却也曾让她左右为难。新西兰有着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但现实的困境却让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流失,对此Lillian也很无奈。

2018年10月,Lillian成功找到一所新加坡国际学校的教师职位,为期两年。于是,她和家人一起来到了新加坡。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高于新西兰1.5倍的工资,住宿、保险、安家机票及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补贴,以及一个班仅15个学生的数量,让她对“定制化”的教学更能游刃有余

03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 只有适合你孩子的教育”

中式教育、西式教育哪一个更好?

Lillian并不愿加以评判,相反地,在她看来只要是适合孩子的便是最好的

如今中国的留学热越来越年轻化,但在Lillian看来,家长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也需“慎重”。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如果一个孩子很适应中国的教育体制,喜欢按照教科书来学,那强行把他送到国外的学校,很可能适得其反。

相反地,喜欢自由探索的孩子,如果放到中国应试教育体系中也自然难以适应。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你孩子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哪怕身为老师,Lillian更看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好学校是锦上添花,但不能决定孩子人生的终点,而父母的爱和引导却对孩子的人格健全、安全感建立很重要”。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孩子们和圣诞老人给Lillian惊喜 做了老师十多年,无论是在新西兰还是新加坡,Lillian总会听到父母这样说:“老师,你可以告诉我的孩子应该做什么吗?因为孩子根本不听我的。”

这样的对话不分中外,时常发生,而这也是为何Lillian坚持认为,相比起信奉好学校、好老师,父母更应该关注家庭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到底什么更重要?分数、名次?还是父母的同理心、家庭对于孩子的正确引导?

“孩子最应该听的其实是父母的才对。”

而无论是隔代教育,还是留守儿童,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状,都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无奈。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那对于父母呢?

对Lillian来说,她对于女儿的期望只有一个:能独立地活出喜乐的人生。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班里的孩子们给Lillian过生日

03 “认可自己, 未来不止有一种答案”

采访的最后,Lillian还对移民二代身份认同、华人二代学习中文、中西教育方式的选择和平衡等等人们关注的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 移民二代认可自己更重要 /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Q 对于移民海外的华裔家庭 你觉得哪一种教育模式 更适合移二代、移三代?

身份的困惑,夹杂在中西文化中的挣扎,这些经历我都有过,但我现在已经“放弃”挣扎了。关键还是在不同文化中找平衡,并且认可自己更重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