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孩参与的亲子活动最受欢迎,比如打扮成卡通人物的派对。”作为一名父亲,马少华颇有心得,他说:“孩子们最容易打成一片,陪孩子下来的家长们自然也就熟络起来。有关公积金、养老理财等则是乐龄人士比较关切的话题,我们也会举办宣讲会。过年的时候,我们还会组团去办年货。”
马少华还是西海岸景居民联系网园艺兴趣小组的组长,他说:“儿子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发现科学课里有很多涉及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心想不如在楼下的社区花园种一些瓜果蔬菜,好玩又好吃,还能让小朋友学习自然知识。”从他的手机相册里看到,除了丝瓜、茄子、豆角,他们甚至还种过D24榴梿树!
为居民提供防疫物资
马少华在社区花园里录制“Earth Hour”节目,倡导使用太阳能设备,节约能源,以及回收花草植物。(受访者提供)
有些活动也意在寓教于乐。马少华不时会邀请警察局的代表,在活动中宣讲有关防诈骗,或心脏复苏术等急救知识。疫情期间联谊娱乐活动受限,马少华转向服务居民的生活需求,比如分发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或如果有居民全家确诊冠病无法出门,给他们送饭等。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疫情也让人在心理上面对诸多挑战。比如与亲人的分离,失去工作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找人说出来,虽然现实问题可能没有办法立刻解决,但至少能够舒缓心情。”
随着新加坡防疫措施进一步解封,组屋楼下的烧烤台也已重新开放。马少华已经迫不及待组织烧烤派对,希望看到孩子们久违的笑脸。
穆利 |
用善意迈出第一步
来自印度的水处理工程师穆利(Muley Tushar,52岁)曾参与新加坡多个水处理工厂的建设,包括我国首个海水淡化厂——新泉(Singspring)海水淡化厂、樟宜新生水厂和克兰芝新生水厂等。
2020年初,穆利与太太和两个儿子同时成为新公民。他说:“在这生活的16年里,新加坡让我的内心感到平静祥和,就像自己的故乡一样。”
穆利(右)随蔡厝港集选区议员周凯年探访居民。(受访者提供)
“此心安处”三条件
穆利认为,“此心安处”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物质条件上的充足,这一点新加坡毋庸置疑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其次是身边要有好朋友,要和邻居做朋友;最后是要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他举例说:“我刚来新加坡的时候,总有人问我‘Do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这句话在英文中很平常,但是在我的文化背景中却让人感到不适。当我理解这种文化差异后,就不会感到被冒犯。之后慢慢认为,在新加坡这样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多沟通、多澄清是消除误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为蔡厝港吉丰第四区居民联系网的一名执委,穆利不仅在疫情期间帮助有需要的家庭,他在疫情前就是民众俱乐部的跆拳道助教,每周活动一次。他给一些新移民的建议是,不要羞于表达自己的善意。他说:“有些性格内向的人总是不敢迈出第一步,可以从很简单的微笑、点头做起。你就会发现,新加坡人其实是乐于接纳新朋友的。”
国民融合理事会委员梁振雄博士说:“正如我们的祖辈把各自的文化和才能带来,融汇成为今日的新加坡;新移民也在为建设更好的新加坡做贡献,其中包括努力融入新加坡社会。归根结底,促进社会融合和凝聚力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是双向的努力。新加坡人应保持开放心态,帮助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生活,与他们建立友谊。这样,我们之间的不同和多样性就能成为力量的源泉,而不是分化的嫌隙。”
文:张鹤杨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