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王梦媛赶着最后倒数的航班,以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回到新加坡。
热心肠,善交际,组织能力强是身边人对王梦媛的评价。与她大气豪爽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梦媛是个外形娇小的美女,出得了厅堂也进得了厨房。2008年,14岁的王梦媛考取新加坡教育部奖学金,入读南华中学,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疫情动摇入籍计划
“因为从中学就在这里成长,气候文化都逐渐适应,朋友圈也在这里定型,回中国或去国外发展的可能性不大。”2019年8月,王梦媛提交了公民申请。然而疫情突然暴发,加上旷日持久让王梦媛心生动摇,几度想要撤回申请。
“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从小受到民族主义影响,感觉换国籍好像是不太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是疫情的现实困境。”王梦媛说:“很多和我相同背景的人都面临一个‘魔幻’的抉择:虽然新加坡护照可以带我去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国家,但放弃中国护照,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意味着不知还要与家人离别多久。”
在当前的中国入境政策下,外国公民除非接种中国疫苗,或在中国有直系亲属病危,才可申请探亲或人道主义签证;尽管如此,入境后动辄一个月起跳的隔离时间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更无法赶上见亲人的最后一面。自2020年春节回到新加坡,王梦媛就再没见过父母;每次和家人视讯通话,奶奶都忍不住落泪。
最后是朋友的启发让王梦媛安下心来。“朋友让我思考未来10年、20年的长期规划在哪里,如果我有意在新加坡安家,那就该坚持原计划,因为疫情总会过去。”
2021年底,王梦媛成为新加坡公民;2022年7月,王梦媛即将和未婚夫郭文举行婚礼,并已经在中峇鲁购置婚房。唯一的遗憾是,双方父母无法来新加坡见证孩子最美的时刻。
王梦媛(左)期待搬入新家后,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卓祾祎摄)
办活动当“红娘”
助单身朋友拓展交友圈
残酷的现实不由人的意志改变,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过去两年,王梦媛发动自己的人脉优势,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各种室内外活动,让单身朋友积极拓展交友圈。她和郭文就是在筹款赈灾时认识的。
王梦媛说:“尤其是疫情刚暴发的第一年,情侣间的分手率奇高。主要是大家突然开始居家办公,天天24小时无死角的相处会暴露很多问题,很多情侣发现彼此不合适就分开了。加上疫情时期大家深居简出,非必要都不出门,就更没有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疫情期间,王梦媛常常组织室内和户外活动,包括徒步、射箭等,帮助单身朋友拓展交际圈。(受访者提供)
王梦媛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从户外徒步、射箭、野餐,到室内的桌游、牌局,只要符合社交安全距离措施,她都尽可能安排。两年下来,成功撮合了五六对情侣,其中两对已经结婚,这让王梦媛充满成就感。
回头来看,王梦媛说当初内心的纠结在宣誓成为公民那一刻就消散了。刚刚注册成为公民的头几天,她觉得生活如常依旧,好像没有什么不同;但日子一天天过起来,融入感也在一点一滴中建立起来。
在湿巴刹感受温情
喜欢下厨的王梦媛经常一早去楼下的湿巴刹买鱼买菜。“现在下厨的年轻人本就不多,大多是在超市买菜,所以巴刹里的安哥安娣对我印象特别深。有时几天不去,还会问我去哪里了。”王梦媛说:“就在这小小的巴刹里,让我感受到人间的烟火气,和一餐一粟的生活感。
王梦媛(中)和郭文(右)喜欢去湿巴刹买菜,感受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卓祾祎摄)
“因为之前我都在租房,几乎一两年就会换住址,所以没有参加居民联系网或民众俱乐部。”不过面对即将在中峇鲁展开的新生活,王梦媛相信自己一定会在邻里继续发扬她热心肠,爱交际的“特长”。
马少华 |
组织活动拉近邻里关系
在组织街坊邻里的联谊娱乐项目上,马少华(41岁)经验十足,他一针见血地说:“活动要好玩才是最重要的。”
马少华来自中国天津,2010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开始自主创业,是一家留学顾问公司的创办人。他于201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但在此之前,他就开始在西海岸景(West Coast Heights)的居民委员会(2018年后称居民联系网)参加志愿服务。
马少华不仅是商场上的一名创业者,也是组屋邻里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和活动组织者。(何家俊摄)
举办邻里联谊活动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不能关起门来过日子。”马少华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迈出第一步,之后就容易了。”马少华现在是所住组屋的居民代表,该座组屋的日常维护,比如遇到电梯故障,居民都会先找他;他也负责定期举办邻里联谊活动,并协助组织欢迎新公民的宣誓仪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