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热心慈善公益的我,在新加坡开始异国他乡的义工,是怎样一种体验

2022-06-12     于晏     33482

“山客心悄悄,常嗟岁序迁。”昨天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民间谓之与”小满“相对应的”大满“),是既忙于收获果实,又忙于播撒种子的节气。一边收获,一边耕耘,虽然果实满满,又不会停滞不前,将之比作人生应有的态度再合适不过了。在这样的时刻,说说我在新加坡做义工(国内叫志愿者,海外的华语世界称之为义工)的感受,也颇为应景。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义工,也有服务社会,成就自己的满足感,是为”大满“。

1

慈善无处不在,义工人人可为

早听说,新加坡除了有着卓越的精英教育,多元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水平等,在慈善方面的成绩也很耀眼:每十名新加坡人中,有八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行善美德,而这些行善者投身当义工或捐赠的几率也比较高。在2018年世界捐助指数(World Giving Index)报告中,新加坡排第七位,而在全球慈善环境国家排名中,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九,亚洲第一!

及至在新加坡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我才发现,慈善团体和义工组织真的几乎无所不在,其工作范围涵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而且基本形成了一个近乎全民参与的体系,对新加坡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和谐发挥独特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公平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光慈善机构,全岛大大小小就超过2000多间,从帮助残障人士,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到关爱流浪小动物,参与海洋保护和国际体育赛事的辅助工作,为文化团体、宗教团体、社会福利机构服务,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已成为在新加坡人和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的一种自觉。

这里的义工,也分为几种。针对像我这样拿各种准证旅居新加坡的非公民和PR,只要你有一颗服务社会奉献社区的心,就可以通过各类慈善团体的网站注册或义工社交媒体群免费申请,自由加入;针对公民和PR 的,还有学校义工和社区义工(需要注册。接到社区通知之后,你就可以以Observer的身份开始参加例会和各种社区的活动,服务一段时间后,才会转正,变成正式的基层领袖)。

其实,在国内,我也算是比较热衷于公益活动的。曾经的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2020年的抗疫捐款、每年的“慈善一日捐”等等,我都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来新加坡之前,除了在自己上海的小区和联建的川沙村子里当志愿者,还曾在隔离酒店当了14天的志愿者。

今年4月初,结束为期一年的求学生涯后,经朋友介绍,我进入善济医社开始了我在异国他乡的义工生涯。我将之视作深入了解新加坡社会的一个窗口,一段别样的人生体验。

2

慈善是融入社会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善济医社是一家最早由移居新加坡的华人企业家在1901年创办的民间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弱势群体和年长者提供中医服务,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坚持为低收入家庭以及老人免费问诊以及平价药物和治疗,建国一代(新加坡1965年建国)老人问诊和拿药完全免费。在现任义务主席卓顺发太平绅士的带领下,已发展到在全岛拥有15间中医诊所,每天问诊人数大约1400多人次,同时善济还资助成立了4间康乐中心,每年为无数的居民服务。

2个多月来,我只要一有空,就参与善济义工群里的各项活动。诸如为筹办母亲节活动而做的整理花束工作、在全岛几大主要地铁站口分发免费的口罩和洗手液,包装和制作各种感谢信(状),为善济新总部大楼筹款整理和分发文件等,多次室内或户外活动的参与,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生活境遇的义工人群的交流,让我这个旅居新加坡的中国人,对于新加坡的慈善文化和新移民融入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发现,来这里做义工的群体,除了少数新加坡本地公民和PR,多数都是拿准证在这里工作的或陪读的陪读妈妈,当然也有学校放假来做义工累积义工时间的中国来的考入新加坡政府大学、中学或国际学校的学生,甚至还有拿旅游签证因为疫情缘故滞留三月之久而纯粹来体验义工生活的人。我猜之所以都是华人来做义工,是因为这是一家可以只讲华语的中医慈善机构,沟通无障碍~~

做义工最放松的时候,是午餐吃杂菜饭(就是中国称的盒饭,通常1荤2素)的时间。大家边吃边聊。有人聊到申请PR多次被拒的惨痛经历,发誓要做足60小时义工拿到感谢状做补充申请材料;有人分享孩子参加AEIS考入政府学校的经验;有人分享徒步全岛多个国家公园的经验,有人分享租房的奇葩经历……大家聊到生活成本,昂贵的物价房租,对外国人工作的种种限制,以及防疫政策,不断熔断的航班,遥远的回国路……

因先生工作调动而不得不辞职来新的妈妈们,对于突然而来的全职主妇生活从小欢喜到不甘心的心路历程的分享,让同曾为职场人士的我感同身受,大家都觉得人生还是得不断学习,与伴侣、孩子共同成长、进步,争取早日再入职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航班熔断而不得不滞留新加坡100多天的90后创业小妹妹分享的奇幻故事,让人感叹生命的韧性,命运的多舛,以及生活的无限可能性。她能在100多天里,通过画画、写自媒体文章、远程遥控国内的公司,辗转多个居所,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冲破雾霾买到机票踏上回国路,实属不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