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热心慈善公益的我,在新加坡开始异国他乡的义工,是怎样一种体验

2022-06-12     于晏     33453

因陪孩子读书而忍受夫妻分居的陪读妈妈们在疫情这两年更是不容易,既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又要牵挂国内的家人,还不能忘记自己的个人成长,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之外,抽空参加选美大赛、时尚舞蹈培训,生活也是多姿多彩。

更不用说来自国内重点中学的孩子们,以优异成绩入读新加坡的国际学校或考入政府中小学,怀有一颗服务社会,融入社区的心,不论是自愿还是学校的硬性要求,能坚持做到服务社会40小时以上,也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

对于像我这样旅居新加坡的人来讲,做义工是一个融入当地社会特别好的方式。在参与义工活动中,我们会跟不同的人群打交道,会有机会去观察和了解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在付出的过程中收获到因帮助别人而带来的成就感和体验感。做义工最开心的时刻,是听到那些年长的老人们在收到我们免费发放的赠品后衷心的感谢。那一声声谢谢,拂去了初次在公众场合给陌生人发放物品的害羞,拂去了在小贩中心、地铁站不遗余力奔波的劳累,也拂去了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之间人与人、心与心的隔阂。

我们也学到了组织和招募义工的学问。我们发现,随着新加坡华人新移民群体的扩大,华人社交平台,诸如微信、微博、视频号、小红书、抖音,以及新加坡本土发展起来的一些自媒体平台等,成了新加坡慈善机构招募义工的最佳渠道。类似善济这样的慈善机构,已能娴熟地将这些平台为己所用,既做招募义工之用,又做慈善文化和慈善品牌的宣传推广渠道。

我们也了解到这个海外最大的华人社会,普遍深怀着感恩之心,有着华夏民族深入骨髓的与人为善的理念。岛上很多人,都认为施比受更有福,常怀感激与悲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很多人借助义工活动,收获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与社区建立联系,并开拓社交网络,建立方向感和归属感。

3

慈善之风盛行,与制度设计密不可分

我好奇于新加坡做义工的蔚然成风,深究了背后的制度设计,发现至少有三个分不开:一是跟几代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分不开;二是跟政府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激励机制分不开;三是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分不开。

在中国热心慈善公益的我,在新加坡开始异国他乡的义工,是怎样一种体验

1、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与身体力行,带动了岛内慈善之风盛行。

新加坡前任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美国慈善发展良好,如果我们要想保持社会稳定团结,也要走这条路。他强调,国民收入差距增大可能会影响社会凝聚力,但公益慈善可以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他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远见卓识,使得新加坡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现任总理李显龙也曾说,“为他人做好事、关怀弱势和有需要的社群、加深对彼此的责任感都能帮助我们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所有国人都为关爱社会尽一分力,大家也能享有更强大的社会支持”。他特别提到,“新移民一定要能够和谐地融入新加坡社会、……”

现任总统哈莉玛也曾说,“志愿服务精神在于先为他人利益着想。我们在这过程中也有所收获。我们将学习沟通、筹划、领导及管理团队的技能” 。她一直鼓励更多青年加入义工行列,并在工作场所建立志愿服务文化,让青年养成终身服务社区的习惯。这样的文化也能让雇主受益。总统引用研究报告表明,员工志愿服务率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很强的连接性。

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前总理李光耀就以义工的形式亲自担任过人民协会主席,该组织负责加强引导推进志愿服务。现任总理李显龙曾任新加坡华助会的赞助人,该组织是个非营利的自助团体,长期为较弱势族群提供各项计划和援助。现任总统哈莉玛总统目前仍是善济医社的赞助人,该组织是新加坡最大的慈善团体之一。不仅如此,新加坡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都会在民间非营利组织担任职务,带头为社区做公益事业。可以说,正是政府官员特别是领导人的率先垂范和身体力行,带动了岛内慈善之风盛行。

在中国热心慈善公益的我,在新加坡开始异国他乡的义工,是怎样一种体验

2、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慈善之风盛行的制度保障。

1983年,新加坡制定了《慈善法》,此后多次修订。该法对慈善机构及非营利组织的注册、管理以及组织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对商业机构开展慈善活动也制定了操作细则。除《慈善法》之外,新加坡还有数目众多的辅助法律来完善和细化慈善活动及机构的组织行为。总体来说,新加坡政府鼓励慈善组织的发展,不过执行严格的登记制度。

按照《慈善法》的要求,新加坡的慈善组织必须依据《社团法》和《慈善法》分别登记,董事会至少要有三名成员,其中至少两名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为了让慈善团体的运营更加公开透明,《慈善法》规定所有慈善组织每年必须提交年度财务报告。商业机构组织公益活动须提前申请许可证,不得套用“慈善机构”之名,同时需呈报自己的酬劳和转交捐款的时间等。另外,新加坡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总监办公室要求慈善机构必须聘请外来审计师,并在慈善机构网站上公布其财务简报供公众参考。自2014年8月起,慈善总监办公室也将所有慈善团体的财务简报统一汇总到其网站上,免费让公众调阅。

这点我在浏览善济医社网站时也有特别关注,善济医社历年的工作报告、财务报表和统计数据都可供公众免费下载。

为加强监管,新加坡慈善理事会于2007年11月推出了《慈善团体与公益机构监管准则》,此后经过多轮修订,比如今年5月又拟议修订慈善团体与公益机构的监管准则,可能将限制公益机构及大型慈善团体的董事任期不可超过10年。如果公益或慈善机构认为有必要延长某位董事任期超过10年,须在举办董事选举的会员大会上通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