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大多歡迎體育城這個重要的設施回到公共管理體系。不少人更直言,體育城一開始就不應該以PPP方式管理,結果因昂貴的租金嚇退活動主辦方,淪為白象。
政府當初是在經過慎重且全面的考量後,在2010年與SHPL簽署了一項為期25年的公共私營合作協議,SHPL預先支付了13億3000萬元的體育城建築費用,並管理場地和主辦活動。
不過如今為了讓體育城獲得更好的管理和發展,使廣大新加坡人能充分使用和受惠,體理會決定提早終止合約,自己接手來管。
體理會否認是因為體育城營運狀況連連才終止協議,而是說新加坡的體育生態環境這些年來發生巨變,新加坡得和區域國家競爭,所以須與時並進,由政府接管能有更大的控制權,將體育城更好地融入「活力加冷」(Kallang Alive)計劃。
任何重大決定都是經過慎重考慮,針對過往的決定對錯去探究實際意義不大,反而應該仔細探討體育城PPP模式營運不佳的原因,才能在接管後有更好的管理和發展,不會再成白象。
結果就是,體育城的租借費用高到嚇死人,沒有活動就閉門,公眾只能在館外溜達。
這就是關鍵問題所在,而不是PPP模式。
因為體育城不是單純的買賣交易,還包括了社會責任,在國內推廣體育活動的任務。若從盈利為導向,就很難兼顧社會道義責任等公共利益,魚與熊掌難兼得。
體理會當初保留提前收回體育城的權利,不用支付任何賠償金,還真有先見之明。不過體理會也將接過SHPL剩餘的銀行貸款和營運費,並會根據體育城的公開市場估價支付一筆費用給SHPL。
至於須支付的具體數額,當局不願透露,只說這筆數目相當於如果他們繼續履行合約至2035年所須支付的總費用,也就是下來12年約23億2000萬元。
不少相關學者和專業人士包括體育城前總裁等告訴媒體,費用在通膨下恐怕會上升,但最重要的是要政府承諾在今年12月9日正式接管體育城後,在那裡舉辦更多和更大型的體育、社區、娛樂與休閒活動,租金勢必得大幅下調。
租金減少,最簡單直接的受益就是活動門票價格下降。有專家說,那也只是出席活動者受益,而不是全國的納稅人。
這樣的說法沒錯,只是這就回到體育城不適合PPP的主因,也就是賺錢和社會道義難以兼顧的基本道理。
魚與熊掌兼得不太可能,儘量尋求平衡是最好的結果。
納稅人更應該關注的是,體理會接下來的管理是否妥善,是否朝向體育城獲得更好的管理和發展邁進,而不是讓體育城繼續淪為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