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染毫晚晴美——新加坡第二代书法名家洪云生

2022-06-16     缘分     41077

停云染毫晚晴美——新加坡第二代书法名家洪云生

洪云生极具中国古典风格的住宅

停云染毫晚晴美——新加坡第二代书法名家洪云生

2005年,洪云生与新加坡前总统纳丹先生合影

洪云生早期接受正统英文教育,毕业于有百多年历史的圣婴中学,后供职国家发展部,任华人合作社指导官近10年,也是当时唯一获政府奖学金赴海外受训的合作社官员。他曾获颁英国特许秘书(Chartered Secretaries)资格,可出任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相应职务,因此1971年当他从报章看到本地商业巨子连瀛洲先生所创之华联银行招聘副秘书时,即转而投身银行业发展。洪云生深得连先生赏识,1977年被擢升为主管经理,派往英国巴克利银行(Barclay Bank)实习考察,回国后便率先开启华联银行的投资及基金管理业务,并借助双语优势,拉进大量高端客户,成绩斐然。1988年,他出任副总裁和常驻中国北京首席代表,参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事业,受到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副总理陈慕华等高层领导人接见,日后中国工商银行启动在新加坡业务时,洪云生投桃报李,出手襄助,帮忙撰写金管局要求的英文文件并提供办公室,使中国工商银行得以平稳登陆新加坡。他于1999年荣休,几年后华联银行与大华银行(UOB)合并。

洪云生虽受英文教育,骨子里却热衷于道地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对书法别有青睐,每日练习不辍,即使在中国出差期间,亦从无间断。他初学楷书,师欧阳询、锺繇、颜真卿、柳公权,复临碑,尤爱龙门二十品、张黑女碑、张骞碑和元稹墓志铭,碑帖兼修。之后进步至行、草,学二王、赵、董一派,以及鲜于枢等,草书则源自张旭、张芝,颇有觉悟,下笔飘逸绝俗,清隽秀雅,张弛有度,是“腕底几十年用功修成的正果”[8]。“艺途漫漫,坎坷崎岖,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全盘西化,以及以商立国的国度,数十年来陶醉于帖林,徜徉于墨海,得意忘形,矢志不移”[9]。“书法艺术之精美,与利益相背而不相容。从事书艺创作,能自觉地不受功利思想所诱惑。洪兄挥毫时,屏除尘事,杜绝烦恼,颓然淡泊于物,不缨于心。如此探求心灵空间之内涵,确是高尚之身心修持与养生之道”,“以平常心为笔,无为法为法;心为笔之体,笔为心之用。心清笔健,心笔合一,心手双畅,自在喜悦。不知老之将至。所以洪兄年八十有余,未有老态之衰也”[10]。

已故新加坡著名美术理论家、前南大历史系教授林肇刚先生曾专门撰文论及洪云生的书法成就,他说:“无论是楷、行或是草,他都兼攻并学,不独沾一味。因为是融诸家于一炉,使人难于一眼看出其作品师承自何碑何帖。在书法创作上,这是优点。古人对书法的批评,有书奴的说法。所谓书奴,即书家墨守一家,写得惟妙惟肖,缺乏自己的风格,这种学书态度,是不足为训的”,“我们看洪先生的真、行、草、隶,一点不觉得它狂怪,而是似曾相识,这因为他的一笔一划都有出处。古人评论书法重视规矩,讲究出处。没有出处的字,别人无从辨识,属野狐禅一类”;“他不斤斤于点划和结构的完美,而极力于表现书法的神采”,“南齐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告诉我们,书法以神采为首要,点划结构等形质只是为神采服务”,“他是勤勤恳恳钻研碑帖,神交古人,与时下一些不顾书法传统,凭空创新的书家异趣”,“根基较为广博,将来枝叶必然比别人茂盛”[11]。

洪云生练书之余也旁及绘画。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一说,触类旁通,即有所成,一望而去,尽是倪瓒、沈周、唐寅(伯虎)之神韵。此外,木刻书法也是洪云生所钟意和孜孜以求的,多年来苦耕不辍,其刀法机敏,分毫毕现,多有情趣。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停云染毫晚晴美——新加坡第二代书法名家洪云生

木刻书法,45x105cm,2018

停云染毫晚晴美——新加坡第二代书法名家洪云生

女儿山上何人住,46x85cm,2007

停云染毫晚晴美——新加坡第二代书法名家洪云生

奇峰江水多归帆,40x134,2015

洪云生经常获邀参加海内外艺术展览,获业内高度评价,作品入选第13界国际兰亭笔会、第六回世界书法艺术大展及第七回国际书画审美大奖赛金奖等,今年初,被中国有关机构任命为中华文化大使。

洪云生说,欲学书,先做人,非为稻梁谋,治学而后书[12],这是相当精辟入要的看法。一般人拿起毛笔写写画画,龙飞凤舞,潇洒得很,小有所得即矜矜自诩,不知所云。对洪云生而言,书法是华人文化根基,是文脉和传统,可助人安身立命、中庸修身,克己为公,是艺术,更是服务社会的人生信条。

参考文献

1.马宗霍《书林藻鉴》,商务印书馆,1935.

2.法国沙龙展的著名画廊之一。

3.陈玉佩《崔大地的书法艺术和贡献》

4.参见“随笔南洋网”之《星洲匾额之旅:黎省三》,2012.

5.谢光辉、陈玉佩《马来西亚著名书家与地域书风》,《中国书法》2006年第2期。

6.以上综合参见“南洋书法中心”网站张列举的相关资料。

7.周雁冰《笔有千秋业》,《联合早报》,2015月3月5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