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三月開始啟動了一系列「報復性」商務旅程,每一次出差都感受到各地的入境檢疫步驟不斷地在簡化。六月中旬飛往峇厘島的客滿新航班機上,既有興沖沖的亞洲遊客,也有長途航線轉機、睡眼惺忪的歐洲旅客。17日星期五晚上在峇厘島Canggu一家客似雲來的餐館飲酒時,又從新聞報道得知泰國將從7月1日開始取消外國旅客入境通行證Thai Pass的需求。
正當種種防疫措施的廢除容易令人覺得可以將過去兩年的種種拋於腦後,回歸疫情前的生存狀態時,來自中港台日的疫情討論和態度,依然提醒我們這一切還未過去。
新加坡麻風病院裡的故事 我在五月底出席了一場由跨文化戲劇學院(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的畢業班學生呈獻的演出《Aslyum》。這齣原創劇是根據1926年開始設立的新加坡麻風病院Trafalgar Home為背景,通過12名演員集體即興創作而成。
麻風病(Leprosy)是從公元前250年就有記載的傳染病,卻直到30年代才由德國醫學家研究出可治療藥物。出於對麻風病的恐懼與不解,麻風病患長久以來受到親友與社會的排斥,甚至遺棄。1897年,殖民地政府頒布法律強制將麻風病患集中隔離,防止疾病在社區內傳開。
《Aslyum》意圖通過Trafalgar Home的病患經歷再現,引領觀眾思考與正視疫情和隔離措施對人際關係的衝擊。該劇的編劇Jean Tay在演出手冊里指出,他們把歷史搬上舞台過程中的戲劇加工,使最終成品介於歷史故事與喪屍(zombie)類型片。也許為了能讓每名畢業班學生都有平等演出機會,《Aslyum》設有眾多角色與故事線。在演出篇幅的局限下,將故事情節有條不紊地推進實屬不易,然個別人物心理的呈現無法挖掘到深層。
借麻風病對照新冠疫情 但我很讚賞製作團隊選擇了這樣的題材,讓觀眾看到藝術工作者對當下世事的思考。有篇資料提到公共巴士司機常常在抵達Trafalgar Home時,過站不停,使得照顧麻風病人的醫護人員下班時必須步行回家。這和冠病疫情期間被歧視和排斥的醫護人員相似。
在我們迫不及待想融入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時,《Aslyum 》打開了一則近一個世紀前的歷史篇章,讓我們對照當下,看看是否有什麼體驗是不該被遺忘的。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