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個感覺,因為這和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課題有關。
紅螞蟻一位小夥伴近日訴苦,被一位職總平價(NTUC)收銀員目測至少60歲的「大媽」叫他「Uncle」。
這聲uncle,像胸口吃了一記重拳,讓小夥伴越想越不是滋味。
先強調har,年過不惑的小夥伴並非「不認老」:
「不是不能被叫uncle,但被長輩叫我uncle,我無所適從啊!」
聽起來是一件茶餘飯後的趣事,但仔細想想,讓人反思的空間不少。
稱呼陌生年長者uncle、auntie是新加坡特有的鄉情。
仔細拆解後我們會發現,被發揚光大的uncle auntie,某種程度上彰顯了對方的年紀。
一般認知,年紀比自己大的陌生男子,叫uncle,比自己年長的陌生女子,叫auntie。
uncle、auntie有時讓人不是滋味,箇中隱含的年紀意涵就是罪魁禍首。
由於稱謂彰顯年紀,分寸一旦沒拿捏好,形成「你覺得對方老,但對方不覺得自己老」的認知落差,尷尬的社死現場分分鐘可能上演。
卻也因為這樣而經常陷入把人叫老的窘境。
台灣近日有一名網民自爆,有天他到他常去的早餐店點餐,一如既往說:
「阿姨,我一樣一個洋蔥熏雞厚片和一杯大冰奶。」
語畢,現場沒人搭理他。在其他食客提醒下,該網民這才赫然發現,門口有一條布條寫著:
「為維護點餐品質,18歲以上人類,請勿叫板娘阿姨。」
該網民立馬識趣改口:
「漂亮的老闆娘,我要一個洋蔥熏雞厚片和一杯大冰奶。」
老闆娘聽完還淡淡看了他一眼回說,那個布條就是特地為他而做的,讓該網民不禁暗忖,希望自己的餐點沒被「加料」。
另一個例子,台中去年底有警員處理車禍時,稱呼一名50歲的民眾為「阿嫲」。
這一叫,不得了。
該名50歲女子自認很時尚,被警員叫「阿嫲」讓她極度不爽,一狀告上當地警局。
事後,當局發文要各單位注意,從今往後不論對方年紀,警員都不可再以「阿嫲、阿公、大叔、阿姨、大姐、小妹」等稱謂稱呼民眾,以免造成民眾觀感不佳。
反之,應精簡為四種叫法:同學、小姐、女士、先生。
若對方是看似學生的年輕人,不分性別統稱「同學」;年輕女性稱為「小姐」;較年長女性稱為「女士」,男性只要不是年輕學生,則都一律稱呼「先生」。
Uncle和auntie一開始本來是本地對年長者的「敬語」稱謂,表達對長輩敬重的同時,uncle、auntie這類本意是家族成員稱謂的叫法,也能表現出親切感,拉近彼此距離。
反向思考,面對年紀比自己小的陌生人,又該如何稱呼呢?
小販中心的攤販總是稱呼紅螞蟻「小弟」,對身體機能各種老化警訊開始湧現的紅螞蟻而言,被叫「小弟」仿佛天降甘露,讓人恢復年輕自信,內心沾沾自喜。
然而,被叫老有人會不開心,成年人被叫小,被長輩叫「boy」、「girl」、「小弟」、「小妹」,說不定也有人覺得不受尊重。
追根究底,稱謂中只要隱含年齡成分,似乎都難以讓每個人稱心如意。
這也並非沒有解決辦法。如果效仿西方社會,改稱陌生人為「先生、女士」,撇除任何足以暗示對方年紀的元素,是否就能解套?
但話說回來,蟻粉能想像在小販中心、鄰里商店這類場所只能使用多了距離感的「先生、女士」來打交道嗎?
紅螞蟻會馬上聯想到正式活動場合中,西裝筆挺的司儀在聚光燈下說出的開場白,「先生們、女士們」,聽起來還真有點冰冷。
總覺得,少了獅城獨有的「uncle auntie」,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會流失不少。
但在那之前,被叫老、叫小,有人會一笑而過,難免也會有人覺得被冒犯,忿忿不平。只能試著安慰自己,或許只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