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近期有发烧、胸痛、心跳加速或呼吸困难恶化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可至胸腔内科进行检查及确认。
综上所述,别把肺结核当后遗症。
如果出现8大症状一定要及时看医生:
咳嗽、发烧、夜间盗汗、体重减轻、没什么胃口、咳血、胸痛、疲劳疲倦。
如患有传染性肺结核,需马上治疗。没有接受治疗的人,可能会把结核病传染给家人或其他人。
但接受治疗后的人不会。
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出具的肺结核治疗指南如下:
1)医生会给2周的病假。
2)接受治疗的首2周不应外出,必须留在家里。除非直接观察疗法,即在医疗人员的监督下服药,需要到专门诊治中心。
3)除非是单独一人,否则患者在接受治疗的首2周务必戴上口罩,并且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必须用纸巾盖住嘴巴。
4)经历2周治疗后,患者很大几率不再传染结核病,但必须完成至少半年至9个月的疗程。
5) 治疗2两周后就能恢复原来的生活,继续工作,也不必特别调整饮食。重要的是必须继续按时服药和复诊,确保顺利康复,并且避免在社区内传播结核病。
以上就是肺结核须知。
在新加坡,肺结核属于地方性流行疾病(endemic disease)。直到1960 年代都有非常高的感染率,当时近半的儿童都是患者。
过去15年来,感染率已大幅下降,但肺结核的发病率还是维持在每10万人之中有35-40名感染者之间。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一点,潜伏结核感染患者,约有5% 于初染后的2年内变成活动性结核病,另外5%则有可能在那之后患上活动性结核病。
所以不意味着潜伏性就可以不在乎了。
另外,关于肺结核的易感人群,目前说法是所有年龄组的人都可能得结核病。
新加坡即将面对 新冠+肺结核+骨痛热+猴痘?
过去两年,因有新冠压一头,很多传染病的发病率都出现了史低。
然而从今年起,新冠疫情还没真正消退,肺结核、骨痛热症、猴痘都来凑热闹了。
新加坡看起来四面楚歌。
1)第五波新冠疫情峰值未知! 国大迎新会20人确诊
新加坡从新冠疫情以来,经历了5轮疫情:
(图源:卫生部)
而这一次新冠疫情,预计会逐渐被新变种毒株取代,鉴于BA.4和BA.5毒株的传播力比原有的BA.2更高,新加坡卫生部预计这类病例会继续增加。
近日新增病例明显增多
社区病例中,如果按照年龄分,20-59岁青年、中年群体感染人数最多。
0-11岁:563起
12-19岁:397起
20-39岁:2237起
40-59岁:1658起
60-69岁:623起
70岁和以上:396起
其中,特别是年轻人。
最新消息,新加坡国大商学院于6月15日到17日期间举办3天迎新会,很多学生在迎新会结束后纷纷确诊!
国大官方正证实有人确诊。
参加迎新会的学生表示,至少20人确诊。并且有人爆料,迎新会第二天已有人检测阳性,但聚会无终止。
目前国大官方表示,违反安全措施的人会进行纪律处分。
图源:新明日报
而这一波新加坡新冠日增病例峰值多少,暂无人预测。
2)骨痛热症病例,环境局:预计每周确诊总数将上升
今年的骨痛热症疫情也爆发得很不寻常。一爆发得太早,早于高发期1到2个月就开始传播。
一个是爆发得多,2022年截止到目前,累计骨痛热症病例达1万5853人。
而在过去这一周,本地新增1258例。相比前一周有所下降,但这个下降是不是因为病例减少还不好说。
因为环境局官方口风依旧一致,即接下来每周骨痛热症病例人数会上升,并且超过2020年的周增最高记录1787例。
截止6月20日,新加坡骨痛热活跃集群达373个,其中133个为黑区(病例超10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