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新加坡开设三所养老院,可以收治轻症/无症状年长者,减轻医院的压力。
境外输入昨增772起
不出所料创历史新高
过去几天,《新加坡眼》多次预测,境外输入病例会持续高企,6月28日很可能出现新峰值。
不出所料昨天,境外输入病例新增772起,为历史新高,累计4万5015起。
《新加坡眼》判断,境外输入病例会持续高企。
新增本土病例18%为儿童和青少年
昨天新增本土病例当中,0岁至11岁儿童占10%,13岁至19岁青少年占8%。各年龄组分布如下:
增长率连续15天高于1.0
已逼近四月下旬大开放之后的水平
本土病例七天移动增长率连续15天高于1.0,自前一天的1.56升至1.62,意味着前一阶段七天出现100起,本阶段七天则出现162起。
1.62的增长率,已经接近5月11日出现的1.76;当时,新加坡由于4月26日的大开放,确诊数据出现幅度较大的新增。《新加坡眼》判断,增长率很快将突破1.76,甚至突破2.0。
《新加坡眼》曾多次提出,增长率应该会在1.0上下波动,直至达到群体免疫。
病毒无法根除,疫情起起伏伏十分正常。开放之后出现病例增多,完全是意料中事。关键是重症率和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民众并不惊慌,心态平和,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学习秩序。
七旬或以上年长者死亡1人
总体病死率降至0.099%
卫生部昨晚通报1起新增死亡病例,累计1410起,总体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100%降至0.099%。
昨天通报的新增死亡病例为七旬或以上年长者,病逝于6月27日。近期死亡人数和年龄分布如下:
按病毒株的种类划分,新加坡经历了原始病毒波,去年进入德尔塔波,现在是奥密克戎波。本波疫情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051%降至0.050%,为流感病死率的一半。
上述奥密克戎波只是《新加坡眼》的粗略划分,其中有一些死亡病例是感染德尔塔株,但死亡时间出现在奥密克戎波期间,所以我们仍划入奥密克戎波统计。
新加坡原始病毒波感染的绝大多数是宿舍客工,年富力强,病逝2人;德尔塔波和奥密克戎波则主要感染社区,病逝者大多是年长者,年迈体弱。
一人好转 一人病逝
ICU重症病患维持在9人
昨天ICU重症病房有9人,与前一天同;ICU病房占用率为2.6%。
按年龄分,七旬或以上年长者有5人 (-1,病逝) ,六旬2人 (=) ,40岁至59岁中年人2人 (+1) ;括号内数字为今昨日比较。
阳性率24.98%
实际比例肯定更高
昨天的新增确诊病例当中,PCR核酸检测阳性383人 (7%) ,ART抗原检测阳性4926人 (93%) 。
新加坡不做全员核酸检测,而是让民众自行做抗原ART自测。抗原检测虽然灵敏度不如核酸,但是速度快,成本低,而且避开集体检测的风险,在已经爆发疫情的城市特别合适使用。
除了新加坡,还有很多国家也是采用这种模式。有些国家既不做全员PCR核酸检测,也不做ART抗原自测,如俄罗斯、朝鲜。中国的香港特区本来也认定ART阳性为确诊,但后来认为“假阳性”比例高,造成确诊数据虚高现象,因此不再以ART阳性为确诊,而必须经过PCR核实才算确诊。
《新加坡眼》根据卫生部数据计算,新加坡阳性率为24.98%。
卫生部多次指出,考虑到不少ART抗原自测阳性没有上报,感染人数实际上肯定更多,总体阳性率肯定更高。有专家判断,总体阳性率可能已经达到60%至80%。
阳性率越高,越接近群体免疫,病毒仍会传播,但速度放缓、重症和死亡下降。当局制定政策考虑的不是感染人数,而是重症和死亡,并在医疗资源无挤兑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尽可能大范围的开放。
99.8%为轻症/无症状
过去28天,新加坡累计出现11万2469起确诊病例,其中99.8% (11万2219起) 为无症状/轻症,0.2% (204起) 曾需要/正需要普通输氧,0.03% (30起) 曾是/仍是ICU重症,0.01% (16起) 死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