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無論冠病毒株如何變化 仍須監測確診病例數字

2022-06-30

我國冠病確診病例本周二達1萬1504起,三個多月以來,再次破萬。

曾幾何時,看到這些病例數據,搭配「新高」「翻倍」等聳動字眼,很容易就會挑起人們的緊張情緒,擔心防疫措施是否充足,出門在外是否會染上病毒。

不過,如今輿論對於確診數字似乎不像以往那麼敏感,甚至還可說是多了一份冷感。

網民:病例=數字? 紅螞蟻爬了一下網上評論區,發現網民對於媒體通報的確診病例的反應,主要可以歸納為兩種看法:

一、既然要把冠病視為地方性流行病,就無須再持續統計病例,到頭來也只是沒完沒了。

二、不是每名確診病患都被歸入官方數字,當局彙報的也不一定準確反映實際情況。

抗疫兩年半以來,人民感到疲勞,不再那麼關注每日確診病例或有些麻木,認為「病例只是數字」或許情有可原。

那麼,是不是就像這名網民所說的:每日通報確診病例已經沒有意義?

分析:決策有賴於數據 減緩關注冠病走勢「缺乏遠見」 分析指出,即便與冠病共存,也不能停止減緩追蹤疫情的走向。圖為本地家政公司提供消毒服務。(聯合早報)今年3月,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題為「這不是停止追蹤冠病疫情的時刻」的評論。

筆者指出,冠病疫情預計已在全球奪走超過1800萬條性命,比各國通報的數據多出兩倍,還重創全球經濟。奧密克戎BA.2型變異毒株也入侵多國,導致確診病例與住院人數悄然回升。儘管如此,各地對病毒走勢的監察及通報反而似乎出現鬆懈的跡象。

文章引述「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數據指出,縱觀全球,相較疫情暴發初期,國家彙報冠病情況的頻率首次下滑至每周少於五天。

美國上周開始為為六個月大到五歲的孩童接種冠病疫苗。(路透社)筆者以服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的病人比喻這個現象,表示在現階段減緩對病毒的監管,是短視的做法:

「這好比病人的症狀一減輕,就立即停止服用抗生素——這會提高病情劇烈復發的風險。」

筆者也直接點出冠病數據的重要性:公共衛生決策取決於最好的現有數據,在全球各地尚有許多人未接種冠病疫苗的情況下,削弱追蹤冠病病毒並做出應對的能力,將會使這些決策不再那麼可靠,也使人們難以評估自身安全。

我國立場:公布確診數字配合全球監控工作確保信息透明 我國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4月22舉行記者會。(通訊及新聞部提供)這個看法,跟我國立場相當吻合。

衛生部僅在網站上更新每日疫情數據。(衛生部網站截圖)衛生部長王乙康在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4月22日的記者會回復媒體提問時就解釋,為了協助全球監控工作和讓其他國家了解本地情況,衛生部將繼續在網上公布每日疫情數據。

 

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貿工部長顏金勇也指出,繼續公布每日疫情數據的做法是為了確保信息透明,並與全球做法劃一。


相关文章

  • 將毒品偽裝成垃圾躲取締 四男女新山面控或死刑
  • 國際遊客人數大幅下降 美國旅遊業倍感壓力
  • 新山女子服用未經批准藥物 一年內暴增90公斤
  • 不生等於亡國滅種? 100年後韓國人口預測僅剩753萬
  • 地緣政治持續緊張 歐洲旅遊業夏季充滿不確定性
  • 馬六甲海上出現水龍捲 向岸邊移動嚇壞民眾
  • 新馬第二通道油站發生槍擊案致一死 馬國警方逮捕三嫌犯
  • 日本7月5日將有大災難? 預言作者沒那麼神准
  • 畢丹星在馬國談論新加坡政治可有「踩過線」? 網上掀開一波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