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谷歌軟體工程師萊莫伊內(Blake Lemoine)爆料他正在研究的聊天機器人,具有與人類孩子相當的感知能力,能夠表達思想和感受。在與公司高層分享他的發現後,萊莫伊內被指泄密停職。這件事引發了人工智慧界的熱烈討論。
人工智慧除了基於數據的計算之外,是否能擁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
AI能否完成創造性的工作 今年二月份,我主導的一個《與人工智慧寫作》項目也完成了線上的展演。觀眾在線上看到了四個由人工智慧寫成的劇本,現場的線上調查也顯示,有些觀眾真的被矇混,誤以為其中一些劇本的作者是人類。這再一次引發我的思考:在文化藝術領域,人工智慧究竟能否取代人類?人工智慧是否可以完成功能性以外的創造性工作?
其實,在我的實驗過程中,人類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人工智慧寫作」,就目前階段而言,更像是人類如何利用AI幫助我們寫作。因此,目前還不存在成熟的"一鍵寫作"的神話——好吧,「一鍵寫作」也許是可能的,但你需要非常幸運。大多數情況下,人工智慧還只是扮演一個輔助角色。因此,「與人工智慧寫作」這個概念當中的七個字,最重要的詞也許不是「人工智慧」,也不是「寫作」,而是「與」——是人機協作,是人如何有創造力地利用科技。
聯想能力的比賽 但是,我對人工智慧寫作的未來絲毫不懷疑。人工智慧寫作的潛能,確實有著人類寫作所不能比擬的優勢。
首先是數據儲備。人工智慧模型都是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進行訓練的,因此它們的資料庫當中,有大量的寫作風格和寫作模型儲備。這個儲備量是任何一個普通人窮盡一生學習,都無法獲得的記憶量,簡直就像是一座能輸出的圖書館。
其次是它們的「聯想能力」——更準確地說,是基於資料儲備所進行的預測。這和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也可能是相同的。關於記憶的存儲有一個很著名的「祖母細胞理論」,指在人腦中存在一個或一組神經細胞,當某些特定的概念如你的祖母頭像出現時,這個或這組細胞就會激活從而產生聯繫。聯想心理學認為,一切複雜的心理現象,都是通過聯繫復合起來的,這個思維就是聯想。既然人工智慧擁有人類無法比擬的記憶量,那麼,其聯想的可能性就會遠遠大於人類。
人類與AI的創作意圖 最後一點,也是我認為最有創造力的一點,就是人工智慧的「無意圖性」。創作意圖是文學意義創造和文學作品解讀當中的重要問題。但到底何謂意圖?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所有創作者的創作活動都是有目的、有動機的行為。傳統文學理論非常看重意圖在文學意義生成和解讀中的地位。但是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顯:意圖性同樣可能局限了創作的可能性,可能使得創作變得主題先行。「無意圖性」是很多藝術家試圖達到的最佳狀態。
人工智慧有沒有創作意圖?如果只是基於數據的儲備、通過數據的計算而產生的聯想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產生隨機的內容,那麼人工智慧的創作,也許比人類創作者更加趨向無意圖性的創作。
以上都是人工智慧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可能發揮的優勢。
我想,我們一直在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做出回應,當然也包括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科技總是在一步步地影響我們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移動、如何創作。我們對如何更加有創意地運用科技,與科技互動感興趣,並希望通過實驗和研究,不斷拓展創意的邊界。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