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市场价值解决了这个难题。英语跟世界接轨,吸引国际机构;母语使我们跟中国、印度和印尼联系。这是关键性的。如果人民做不同的选择, 新加坡就是死气沉沉。
……情感和实际的原因,我们需要华文第二语文。我们不需要方言。将我们用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和政治代价才达到的 —— 将方言从媒体中除去—— 取消,将是愚蠢的。”
新加坡在短短的四五十年内改变了人民的社会用语习惯,从华人之间在公共场合讲闽南话,不同种族之间讲通俗的马来语,到广泛采用英语,使华语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并且建立了双语教育制度,都是李先生的贡献。
双语教育的推行不是一帆风顺的双语教育的推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李先生说“40年前,新加坡推行了一个具有前瞻性,但却不讨好的双语教育政策。”他把推行双语教育制度,当作他一生的挑战。有一次,李先生也向我提及一个部长的孩子,因为华文不及格, 必须送到外国读大学。他说“我们不能因为一小部分人觉得华文难学而放弃双语政策。”“规定华文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升大学,是要付政治代价的。”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华文的学习价值还没有显现出来,那时,李先生担心新加坡两份华文报的相互竞争,将对华文报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他将《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拼为《联合早报》,并且和英文的《海峡时报》等组成了报业控股,让华文报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英文报一样。这样做,保证了华文报的生存。
对于华文报的语言,李先生要求语言正确,尽量向普通话靠拢,并且建议从海外聘请专门人员,专责监督《联合早报》的用语。同时,为了减轻年轻人读报的负担,吸引他们读华文报,也要求《联合早报》用词尽量浅白。
有一位知名的教育者说:“单从港人的华文阅读水平来说,他们比我国人民高,我们只须看香港中文报章的遣词用字,与本地华文报章一比,便知本地读者的水平低,如在戴安娜王妃去世后一天,《明报》的封面大标题是‘戴安娜魂断夜巴黎’,多么有诗意的句子;而《联合早报》的同日标题是‘戴安娜与男友撞车惨死’,是一个平淡而缺乏感情的句子。戴妃葬礼举行后的9月7日《明报》标题是‘宠爱留身后,伊人遗心愿’与‘哀歌悠悠,港人同伤感’等动人的字句,想比之下,《早报》则是‘戴安娜长眠故乡’一个平铺直叙的标题。”
这位知名的教育者所说的都是事实。但在华文没有实用价值而又要鼓励学生读报,要求报章用词浅近,是不得不行的。记得多年前,我作为校外考委,考核印度政府派到本地来学习华文的外交官,就发现他们读得懂《人民日报》,却读不懂我们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当时我们的报章保留了一九四九年以前的语文应用习惯,和香港报章的用词相同,阅读困难很大。就以戴安娜葬礼,《明报》的报道“伊人遗心愿”为例,什么是“伊人”?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书〉那个人(多指女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文)那个人(多指女性)。”其实,这两部词典的释义都不完整。“伊人”出自《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整部《诗经》只有《蒹葭》用了三次‘伊人’。)这首诗一般认为是情诗,“伊人”是想念的情人,因此具有“那个人”以外的其他意义。那个美丽的人、可爱的人、令人喜欢的人等等附加意义。
“伊人”这个词是一个书面词汇,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
这位知名的教育者接着说:“华校结束以后,我国的华文程度低落,读华文的年轻学子,离开学校后,大多只会讲华语,而不会读华文报,因此本地报章也只能以最浅白的最通俗的文字去迎合他们了。”这是事实,但不是报章主动迎合,而是李先生对华文报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人亲近华文报,看得懂中文报。
后来,他也要求英文报 ——《海峡时报》,设立双语版,让英文教育者有机会接触华文。这个版位的第一任编辑,就是我的前博士生吴元华教授。现在《联合早报》出版的《我报》,也是一份语言比较简易,新闻内容也压缩了的双语报刊,可以免费在地铁站取得。这份报刊,也是在李先生的建议下出版的,目的是让新加坡人继续接触华文。
李先生设法保留华文,给大众提供接触华文的机会,多年来都是如此,用心良苦。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华文完全没有经济价值。华文能在新加坡留下来,是李先生决策的贡献。所以,他反复强调“每一个新加坡人必须掌握不同程度的英语,以便在新加坡谋生,也必须掌握他们能力能及的母语。”“关键是双语。工作上需要英语,保留传统文化需要母语。不容易。”
我曾在1998年说:“我国的双语教育政策,不只解决了母语的政治问题,解决了我国成长时代就业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也将不同的、两极化华英校学生,拉近了距离,而且在建国过程中,为母语提供了一个浮台,让母语保留了下来, 更加普及化,并对我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我们的母语程度稍微降低了,但这样的牺牲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李光耀内阁资政非常关心母语教育,认为只要我们能将母语保留在适当的程度上,将来有机会发展时,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往前发展。今天我们能够面对新的挑战,就是这个政策的贡献。在评价一项政策时,必须客观,不能感情用事。”
(二)为了证明他的看法比我正确,李先生甚至可以等上好几年
我和李先生一起学习华语,在上完课之后,经常讨论各种问题,华文和华文教学是经常讨论的问题之一。每次谈论,李先生都让我充分表达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如果和他不一致,他会对自己的意见加以解释。有时,我们没办法取得一致的看法,也就只能彼此保留自己的意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