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学习有多废妈,不用我强调了,既要做技术保障,又要坐陪防滑水,再加上不同的科目使用不同的App,有的老师布置作业完全靠发图片发文件,这么一套程序下来,iPad、手机、扫描打印机都得准备上——有时候感觉没有开打印复印店的设备,都干不了Online学习这活儿。
而SLS系统是教育部开发的全科系统,也就是说所有科目的学习和功课都在上面完成就够了。
听、说、读、写、美术都可以在上面完成,包括图书馆查资料。而且每个年级的学习时间是分开的,这就保证即使只有一台学习设备的家庭,也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啦,新加坡的数码学习系统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疫情一开始那次掉链子。
不过,总比被无数App搞得眼花缭乱,账户多到每次登陆都要先找用户名和密码,要容易得多。一个娃的家庭还能应付,娃多一点的家庭,绝对是疫情不要命,在家网课才要命!
抗疫
新加坡目前已经全面开放,合力追踪系统也退出舞台。我相信能平稳开放除了政策以外,智能设备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整个疫情期间,所有新加坡居民,除7岁以下幼童出行,都被都被要求使用合力追踪器或合力追踪App——对应居民身份证,避免出错。
正因为有这个系统的记录,我们去过的地方一旦有人确诊,就会收到密切接触隔离信息,以便马上自我检测和隔离,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感染,也提高了搜索病患的进度。疫情开始时也是这个系统帮助追踪到那些违反隔离条例出门乱逛的人。
虽然新加坡抗疫方针一直被调侃为“仰卧起坐”,但是各方面的合作避免了像其他共存国家那样高比率的死亡和重症,也没有发生医疗挤兑。
打造智慧国
新加坡生活数码化的进程,只是本地政府打造“智慧国”的一些阶段性成果。相比为了科技而科技,智慧国是以民众为核心,提供一套无缝流畅的服务。
简单来说是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方便居民为目标来制定的。其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从居民出生到死亡,大到所要面临的一切公共事务,小到日常出行,娱乐等等都有各种大家都能上手的科技加持,真正感受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出行
在全世界最繁忙的樟宜机场从未见到过杂乱无章的现象,这也是不断升级的科技应用。
到今年底,樟宜机场将全面数码化。不再需要出示护照和登机牌,所有程序刷脸和眼就可以完成,甚至不用按指纹。办理托运也是红外无接触技术,也就是说,出入境全程无接触,无论有没有疫情,都大大提高了公共卫生情况和通关效率。
ICA示意图
新加坡市内道路整洁,这是因为给特定的车辆安装了传感器,如果路面有损坏修理,传感器就可以把数据和定位传给管理部门。这也是为什么在新加坡基本看不见坑洼不平的路面。
休闲娱乐
去图书馆借书,也越来越方便。
在新加坡的图书馆借书拿了就可以走。居民出入图书区时刷身份证(数码级普通身份证都可)以开启闸门,挑选好书籍离开时,闸门能自动检测到要借阅的书籍并形成电子清单,居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点击确认借阅就可以带书开溜啦。
徒步、骑车,不再需要自己看地图规划路线。
新加坡小,所以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丰富居民的休闲生活从而高生活质量。所以国家公园局推出的手机应用“NParks Explore a Route"让居民能在全岛徒步自由穿行,探索不同类型的步道或公园,还能自己设计路线并和他人交流分享。
如厕
小到如厕都要照顾管理到,很多公厕都有二维码。如果使用时发现需要维修,只要扫描公厕二维码就可以上报,管理部门就能迅速安排维修。
一些公厕还装有探测器,一旦探测到异味水平超标,就能触发检测维修系统,维修工作立马就能安排上。
说到这里是不是才真正理解科技以人为本,而不是只为了创造商业利润。
为了实现“人人可用”这个理想,老年人并没有被边缘化,各个社区中心都会定期安排年长者学习怎么使用智能手机,怎么连接使用那些基本的公共生活平台。如购物,医疗等等。
平时还有各中学的学生做义工,去帮助年长者应对数码生活。
新加坡的政务系统是全球评价最高的系统,其中对电子政务的好评高达98%。这些都得益于这个国家有一个“老母亲式”的政府和创造智慧国的目标。
从“摇篮到坟墓”都帮忙照顾和规划,居民只需要用同一个用户名就是自己的身份证号,就可以数码办理各种大小事务,比当面办理省去了很多手续,更是在不同机构同一个政府的理念下,居民的大多数资料数已经存在数据库,所以就算跨部门也不需要提交重复的资料。确实是为了当事人方便,而不是行政方便。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