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交所700多家上市企业中,来自大中华区的企业已经占到了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的15%。近期涌入的中国企业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于美股退市风险走高,寻求其他平台避险、资金多样化的中概股;第二种是有意进军东南亚市场,看重新交所在东南亚地区和国际资金间的连接角色。
无论动机如何,情况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中国企业来到新加坡上市,大多是迫于选择有限;如今来到新加坡,这些企业更多是在国际化的发展中,主动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融资平台。
不过,就目前来看,去新加坡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和投资人来说,还处于“考察”状态。李明达明显感觉到,很多人在说“要去”“想去”,但真正来了的人并不多。
通过观察已经去新加坡的人和公司,或许可以帮助那些还在观望的人们,更好地做出判断。
有人才但拒绝加班
无论是公司还是创投机构,要去新加坡,第一件事就是招人。
新加坡政府规定,外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公司,必须要有一个新加坡籍的董事。在中国香港和开曼群岛,则没有类似的要求。
2018年,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在新加坡成立分公司,史军担任商汤亚太业务事业群总裁。史军是新加坡籍,2018年时,商汤还未上市,是科技创新型独角兽公司,也是新加坡政府非常欢迎的企业类型。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资源有限,但是有钱,希望能够战略性引进人才和技术。史军告诉《财经十一人》,新加坡提供了人才激励计划,如果外来企业招聘有新加坡绿卡的人才,部分人员成本由政府提供;如果招聘新加坡大学半工半读的博士生,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出。
另外,如果外来企业将区域性研发中心放在新加坡,还会有额外的退税,不只是针对企业退税,员工也能享受退税。此外,新加坡政府还会当“媒人”,介绍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交流合作。
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史军说,新加坡由于资源有限,“输不起”,所以会对每一家外来企业做严格、深度的尽职调查,确保这家企业是新加坡政府希望发展的优势行业里的优势企业。
新加坡在政策层面确实为中国公司提供了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政策。但现实是,中国企业招人委实不容易。
加入商汤之前,史军在美国和日本的外企工作过十几年。他记得,十年前,亚洲的日本人和韩国人最喜欢加班,现在,这项“荣誉”属于中国人。但无论十年前还是现在,新加坡人的加班程度永远排最后一名。
新加坡本地人的工作习惯是,准点下班,下班以后工作手机关机,周末绝不加班。
对于许多中国公司来说,员工不能加班恐怕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在需要快速高效开辟一个新市场之时。
邬润宇还记得,30多年前他还年轻的时候,新加坡的年轻人是愿意加班的,那时的新加坡也流行“奋斗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攀升,新加坡人更注重享受生活。
在新加坡,年轻人求婚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一起申请组屋吧”。组屋是新加坡的特色政策,20世纪60年代,李光耀提出要让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由政府出资,新加坡中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廉价的组屋居住。到2008年,超过85%的新加坡公民住进了政府建造的组屋。
新加坡年轻人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既有人均高收入,又不用担心高房价,还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家庭、教育保障体系。现下安好,他们没有加班的动力。
李明达所接触的、已经入驻新加坡的中国公司都在大力度招人。但进展不顺。
中国公司更偏向于招在新加坡本地的中国人,但新加坡政府有规定,外来企业的员工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新加坡人,希望以此来解决新加坡本地的失业率问题。
新加坡的人才培养优势其实非常明显。新加坡有两所顶级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分别位于11位和12位。不仅如此,新加坡人申请常春藤大学或是考清华、北大都比在中国要容易得多。
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美国研究机构波图兰研究所(Portulans Institute)联合发布的“2021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中,通过对国内环境、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保留等指标进行评估,新加坡在134个国家中位列第二,也是唯一跻身该榜单前十名的亚洲国家。对比之下,中国位列37名。
但新加坡培养的人才高度同质化。李明达说,新加坡的金融、管理方面的人才非常多,在新加坡创业的本地人中,大多是投行、咨询公司背景,但也仅限于此。如果落到实际业务拓展和技术研发上,新加坡则并没有明显的人才优势,更多核心人才是中国公司从国内带过去的。
营商环境与文化冲突
李文卓是前美团闪购业务的运营负责人,先后孵化了美团外卖和美团闪购。他第一次去新加坡,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中国已经历过共享单车大战,而在这里他感觉是“互联网的荒漠”。此后他逐渐对中国国内互联网公司烧钱补贴、跑马圈地式的扩张路数感到厌倦。随着新加坡的互联网公司慢慢多了起来,他预感下一个爆发的机会属于新加坡。
李文卓觉得新加坡值得一搏。2019年1月,他揣著一张旅游签证只身来到新加坡,给自己定下目标,尽快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开始创业。当时他的家人都留在北京。他想尽办法劝国内的朋友过来发展,都遭到拒绝——除了想过来享受生活的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