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加坡,收割一个时代

2022-07-05     缘分     26111

去新加坡,收割一个时代

2022年2月18日,新加坡最大的金融区莱佛士坊,午休时段外出的上班族们。 图:法新

汪晓明也认同,从新加坡很难辐射到东南亚其他国家,但他仍然认为,“如果要做东南亚业务,肯定是要去新加坡的。”

在东南亚,新加坡之外的其他国家,很多本地人甚至连信用卡都没有,这也意味着没有信用记录、消费习惯等相关数据,擅长做大数据分析的中国公司难以发挥技术优势。

汪晓明的公司做的是类似“花呗”的服务,给本地用户提供消费贷款。一开始要做地推,他从中国国内挖了美团的人过去作为核心骨干,再从本地招人组建地推团队。地推工作要快速起效,就需要加班。他也遇到了本地员工不愿意加班的问题。

他并不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解决,“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你要找到对的人。”他采用严格的淘汰制,每次招100个地推员工,制定严格的KPI标准,“完不成就走人”。最多的一次,100个人里只留下了15个人。

但是如果不去新加坡,就招不到高端人才。他明白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把菲律宾的业务搬到新加坡,他决定即将成立的新加坡总部不涉及具体业务,只做技术研发。“你如果从国内招人,跟他说去菲律宾他肯定不愿意,但是去新加坡就不一样了。”

去新加坡,收割一个时代

机会和掣肘

今年2月,来到新加坡三年,即将40岁的李文卓决定正式开始创业之旅。

李文卓的创业产品Slash是一款创作者工具,简单来说,就是为想要进入Web3.0的人提供自己创作和交易NFT(非同质化代币)的平台。新加坡已经是Web3.0创业中心,包括Coinbase(比特币公司)、FTX、a16z(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等全球头部Web3.0企业已经选择在这里设立区域总部和发展中心。

新加坡经济协会(SEE)副主席李国权在今年6月提到,新加坡国家很小,在金融创新跟科技创新方面,必须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为以区块链、元宇宙和Web3.0技术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专门提供了“监管沙盒”政策。“任何在现行法律架构不能够容纳的,或者暂时无法完全满足监管单位合规要求的金融创新,我们都会允许这些企业和新创项目在新加坡进行试验。”

李文卓的平台需要大规模用户,才能变现。然而,即使新加坡有大量Web3.0可能落地的场景,李文卓表示,Web3.0依旧只是一个极其小众的赛道。他预计,在三年内,他的创业都会无比艰难。

“因为实在是太早期了。”在接受《财经十一人》采访时,李文卓多次流露出对Web3.0的长期看好和对当下现实骨感间的矛盾。他试图为公司寻找融资,但是接触到的投资人都在问他,“你们为什么不发币?”

这是一个暗号。发币,在币圈相当于提前IPO(首次公开募股),对资方来说意味着可以退出,这大大缩短了传统IPO退出获利7年-8年的周期。但是,对李文卓来说,这种做法和他的创业理念相悖,他不想赚快钱。

他认为,新加坡的Web3.0创业者至少有四个区别于北美地区的特点:一是这些创业者中多华人,“很多是国内币圈出来的人”;二是创新有限,主要商业模式还是集中在游戏和金融科技;三是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对欠缺,这也与东南亚地区资本市场尚待发育、退出机制不完善有关,和北美地区公司单笔融资可达数千万美元不同,这里的融资金额可能只有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不等;这几点又导致了创业者们的共识不足,相当多的人都抱有“捞一把”的目的。

他的一个悲观判断是,从今年春天开始的这种创业热潮也不会持续太久,受制于技术发展和落地场景的不健全,接下来1年-2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普遍衰退,新加坡Web3.0的创业也将进入一个冷静期。

除了Web3.0,半导体也是新加坡的一个重要产业。

今年,王洋(化名)和他的创始团队计划将公司设在新加坡,该公司从事半导体设备研发。

“对我们来说,设在硅谷是最方便的,因为家都在那里。”王洋说。但出于政治因素考量,不论是在美国,还是设在中国,都可能会受到来自政治环境的限制。

新加坡是最优的选择。不仅不用担心货源限制,还有政策支持和现成的厂房。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1991年,新加坡成立微电子研究所(IME),这个机构是新加坡政府和国家大学赞助成立的,从事微电子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一些开发项目与企业联合,还有一些项目直接服务于企业。

例如,一些企业加盟IME,组成一个联合体,一起来改进某一项技术。这段时间,一批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建厂,包括惠普公司将芯片设计中心引入新加坡、意法半导体在新加坡建立生产基地。1987年,特许半导体在新加坡成立,一度是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1994年,新加坡政府建立了集群发展基金,由政府负责管理,用以支持目标项目,推动产业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IC设计、晶圆代工、封装和测试诸多环节,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生态。

过去数十年,包括英飞凌、ST、美光等全球半导体大厂纷纷选择在新加坡设厂。根据新加坡半导体工业协会统计,半导体业作为新加坡电子领域增长最快的部分,2021年产值同比增长30%。2018年新加坡半导体行业协会称,新加坡已经占据了全世界半导体设备约四分之一的出口份额。

但对于王洋来说,在新加坡建厂的整体成本可能会很高,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反而是建厂更合适的地方。“新加坡本地人到金融行业的比较多,在新加坡的半导体公司,员工很少有新加坡本地人。”他告诉《财经十一人》。

与一般认知不同,新加坡的优势产业不仅有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亦是其一。纵观历史,新加坡历次产业转型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导,这有效扭转和延缓了“去工业化”进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