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加坡,收割一个时代

2022-07-05     缘分     26110

2016年起,新加坡相继推出了产业转型的计划和政策,意图在新国际经济形势下重塑国际竞争力。此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新加坡饱受劳动力短缺之苦,同时传统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业、化工、生物医药和海事工业等正在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内忧外患之下,产业必须向高端和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纪慰华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苏宁曾在2020年撰文,概括了新加坡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最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它们包括:发挥政府主导力量,从国家层面全力支持;借助跨国公司和全球网络,搭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提升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打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尤其是优越的融资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纪慰华和苏宁认为,虽然这种模式高效、聚焦、务实,在极短时间内就奠定了新加坡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但新加坡长期以来依靠外资推动、借助跨国公司力量的做法也导致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本国原创技术较少等问题。

去新加坡,收割一个时代

谁能从中获益?

2020年9月,字节跳动计划在未来三年斥资数10亿美元,在新加坡建立数据中心,用来运营TikTok和飞书。同年,腾讯宣布在新加坡设立办事处,作为腾讯东南亚区域中心。

对东南亚和中国企业来说,新加坡是一个连通周围国家资源的枢纽:处于东西之间,沟通便利、文化有连通性,一定程度上利于进入更大市场。

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增高,这种中立和连接的优势被放大了。在中概股回流、中国企业出海的背景下,新加坡成了仅次于中国香港的第二选择,对想要淡化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规避投资机构属地限制的中国企业来说,一个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在特殊时期极具诱惑力。

“企业可能不会把所有的财富永久放在这里,但有一部分财富留在这个平台就是保障。”谢采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新交所也在利用这段时间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扩大自己对一些具有特定需求的海外公司的吸引力。

和一些大型交易所不同,新交所更加追求差异化发展。“这里更适合5亿-50亿新加坡元市值区间的公司,这些企业来到新加坡,找到好的投资人的能力、上市后的换手率、交易量,都会比同规模的企业在中国香港来的好。这也是新交所重点支持的对象。”谢采含表示。

无论新加坡环境如何、扶持力度如何,对于想去新加坡发展的中国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能够融入当地市场。

在中国创业或是发展新业务时,许多公司习惯于快速地“从0到10”,这是中国市场环境决定的,一方面用户数庞大,另一方面竞争激烈。但是在新加坡,速度显然需要放慢。

过去几年,有不少中国消费科技互联网公司试图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市场复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但都未有明显成果,这里并不适合疯狂的地推、烧钱、扩张。与此同时,东南亚市场的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已经搭建成熟,ToB类型的创业机会或许更大。

在中国,许多公司在做数字化软件开发时,更愿意自己搭建一个团队,定制化符合公司需求的软件。但是在新加坡,相关人才不足,企业更愿意直接采购服务。这是机会。

不仅如此,在新加坡研发、沉淀的技术,也更容易推广到西方市场。这又是另一层机会。

不过,当真正踏出第一步时,中国公司还要考虑一个实际问题:去了新市场,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招人、寻找合作伙伴与供应商,搭建商业人脉等等,而真正的市场空间有多大还是未知数。现实和愿景实现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去新加坡,收割一个时代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